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留住博士后四準則(圖文)

關注微信

留住博士后四準則(圖文)

時間:2014-09-17來1源:南方日報 作者:91boshi
留住博士后

  近日,廣東省第五批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開始接受申報。據悉,江門人社部門也已組織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申報工作,這意味著江門有望在原有的6家博士后工作站、26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再次新增一批博士后科研單位。

  博士后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是促進地方經濟產、學、研轉化的重要平臺。自2002年江門首個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以來,江門博士后制度日漸完善,在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提高建站單位科研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江門不少博士后科研單位也遭遇了人才難招難留、產業化程度低,以及資金不足等難題。歷年出站的19名博士后,只有4人留在江門工作

  專題統籌:詹雨鑫

  專題撰文:董有逸

  近半建站單位

  認為博士后“很有用”

  “早在12年前,江門某電池企業便已建立了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據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科長蘇捷介紹,目前江門共有32家博士后科研單位,包括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6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而在這32家博士后科研單位中,建站單位絕大部分為企業。

  “除了3家醫院和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設立了4家博士后實踐基地,其他28家都是企業。”蘇捷認為,江門企業眾多,這也反映了江門企業發展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申請建站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主要目的還是從企業自身需求出發,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解決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

  至于具體的建站模式,江門企業多選擇與省內高校或科研單位進行合作。江門市人社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2年來,江門先后進站(基地)博士后33人,出站19人,現有在站博士后14人,分別分布在12個工作站和基地。“上述人才多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8家省內重點高校和廣東農科院,唯一的例外是位于上海的同濟大學。”蘇捷介紹,其中近七成基地的博士后來自國家級重點高校,近三成基地的博士后來自省級重點高校。

  而在建站企業與合作高校、科研單位之間的關系方面,經過十余年的探索,江門不少長期引進博士后的企業也探索出了一套企業與博士后科研站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江門市人社局曾經就此問題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曾有博士后進站的單位,94.4%與博士后流動站合作良好,認為博士后很有用和有用的比例分別是44.4%和38.9%。

  投入逾500萬科研經費

  新產品年增產值逾6000萬

  江門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引進博士(后),一些長期引進博士(后)的企業也因此受益匪淺。“設站單位和博士后在整合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資源為企業研發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據新會區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股股長阮劍堂介紹,位于該區的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幾年來共投入500多萬元的項目經費,開展了“異形纖維加工用噴絲板”、“抗靜電尼龍纖維及其制備方法”等多項博士后研究課題,利用這些項目的研究成果開發生產的新產品年增產值6000余萬元,盈利2500余萬元。

  無獨有偶,位于江海區的新時代膠粘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成功研發一種用于廠房、車庫地面工程的乳液,區別于傳統的環氧地坪技術,產品壽命可從原來的3—5年延至10年以上。企業成功研發出這個產品后,不斷接到大單,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企業便因此獲得1100多萬元的效益。

  此外,工作站和基地圍繞科研生產的前沿技術、關鍵問題、技術瓶頸問題,還能起到聯系高校和所在單位之間的橋梁作用,從而增強建站單位的科研生產和技術創新的能力。位于新會的廣東彩艷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展了《仿真皮革方面的環保型PVC增塑劑研究》等課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科研成果—“一種環氧棕櫚油增塑劑的生產方法”已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

  蘇捷認為,這些創新性、針對性比較強的科研攻關項目,為企業攻克了一些生產過程中的實際難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博士后工作站通過在項目研發過程中的傳幫帶,將科研思路、理念、方法、模式傳授給了科研助手團隊,留給了單位;通過講座、授課、技術交流等形式,將博士后的前沿理論和知識灌輸給科研人員,提升了建站單位的整體科研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從而有效促進所在單位科研團隊的培養。“這才是博士后科研單位留給江門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無形財富。”

  縱深

  四大問題制約江門博士后制度

  1

  三區四市發展不平衡

  據介紹,除了博士后工作站數量與珠三角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外,江門各市區的博士后工作站和基地的分布也并不平衡。其中,新會區的數量最多,有12家;其次是開平市7家,鶴山市和恩平市也分別有2家和1家;另外蓬江區、江海區各有2家和3家。

  以新會為例,該區制造業發達,企業眾多,是江門較早引進博士后的地區之一。阮劍堂透露,目前新會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有7家;先后引進博士后共有20名,目前在站博士后9人。與此同時,海洋漁業經濟發達的臺山市至今的建站(基地)數量仍為零,折射出江門三區四市之間的博士后工作發展水平差異之大。

  事實上,這與江門各市區博士后獎勵制度的差異不無關系。“目前江門只有新會區、開平市和恩平市建立了博士后獎勵制度,而且在設站獎勵方面的力度比市直高。”蘇捷透露,新會對新設立的工作站和基地分別獎勵30萬元、15萬元,給予生活補貼3萬元/年;開平對新設立的工作站和基地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給予生活補貼3萬元/年;恩平對新設立的工作站和基地分別獎勵30萬元、10萬元,給予生活補貼3萬元/年。值得注意的是,蓬江、江海兩區是按照稅收分享比例執行江門市制定的獎勵優惠政策,沒有出臺另外的獎勵政策。

  而在整體上,受制于江門財政收入的不足,江門在設站獎勵、生活補貼、科研資助和出站就業補貼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也幾乎全面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各市。特別是博士后工作站的設站獎勵力度,東莞、廣州、深圳等珠三角發達城市的獎勵金額分別為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而與江門相鄰的珠海和中山,對于博士后工作站的設站獎勵金額也分別達到70萬元和80萬元,差距明顯。這也直接影響了江門對博士后的吸引力,江門市人社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江門有75%的建站單位認為,政府對博士后工作的資金激勵扶持不足。

  2

  與當地產業結合程度低

  總體而言,工作站和基地的分布與江門的產業布局及發展方向并無太大的相關性。根據江門市人社局提供的數字,江門的工作站和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產業的制造業,數量達到21家。但在江門重點發展的以LED新光源、船舶工業、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十分缺乏工作站和基地。近日省第五批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開始接受申報,并特別指出優先考慮珠江西岸先進制造裝備業,但值得注意的是,江門目前尚無相關行業的企業建有工作站或基地。

  此外,江門的博士后工作站和基地的分布也與各市區的產業定位沒有明顯對應關系,對重點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不明顯。江門高新區位于江海區內,但江海區僅有2家基地,分別從事膠粘產品和電池材料的研究,與該區發展LED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定位無關聯;先進制造業江沙示范園區在蓬江區內,但是該園區沒有一家工作站或基地,整個蓬江區僅有2家基地;與蓬江區GDP相若的新會區卻有4家工作站和9家基地;新會區的造紙業十分發達,但沒有建立與之相關的工作站和基地;臺山市的農業特別是海洋漁業經濟發達,但是該市的建站(基地)數量至今仍為零。

  對此,五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志堅認為,江門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層次人才,不同的產業行業類型、不同的企業單位類型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樣的。“江門需要各種層次的各類人才,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此外,他還分析,江門重視并采取各種措施積極引進人才,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才載體建設的制約。“珠海為什么要建大學城?深圳為什么要引進和共建很多教育科研機構?目的就是建設好人才載體,產業上稱為‘筑巢引鳳’。”

  3

  城市吸引力不足

  與其他珠三角城市相比,江門的博士后工作起步并不算晚,但尷尬的是,博士后工作站或基地建立起來了,博士后卻沒來,從而導致“空巢”現象。

  “目前,僅30.8%的基地有博士后在站。”蘇捷介紹,江門曾有博士后進站的基地有13家,但有50%的基地從來沒有招收過博士后進站,“特別是第一產業的所有3家基地一直都沒有博士后進站。沒有在站博士后,‘學’就不能在‘產’和‘研’之間發揮橋梁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表示,引進博士后主要有兩個難點。“一是由于競爭壓力較大,博士后更傾向于到高校、科研機構的流動站工作,愿意到企業的很少,更別說江門這種二三線城市的企業了;二是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對口的博士后也并不好找。”

  而在歷年來出站的19名博士后中,只有4人留在江門工作,其中3人留在2家公立醫院,留在企業的僅有1人。去外地高校任教的有10人,占出站博士后的52.6%。“博士后到一線大城市、到高校的傾向十分明顯。”蘇捷認為,原因在于江門的城市化水平較低,在軟硬件方面與周邊珠江三角洲發達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收入水平的差距,對博士后這種高層次人才缺乏吸引力。“比方說,博士后會考慮到未來子女教育問題,江門與廣州、深圳無法比。”

  4

  與珠三角發達地區差距明顯

  縱觀全省,工作站和基地在珠三角各市的分布情況兩極化現象較為明顯。據蘇捷介紹,截至2012年,珠三角九市中,工作站數量排前4的城市,其工作站總量占珠三角總量的89.7%;基地數量排前4的城市,其基地總量占珠三角總量的75.9%。

  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江門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數量并不落后。“江門擁有的基地數量為26家,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2,實屬難得。”蘇捷說,“但對于含金量更高的工作站,江門的數量僅僅排在珠三角第6,與廣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發達城市差距較大。”
以同樣企業眾多的佛山為例,截至去年年底,該市的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便已發展到40家,站點數量為江門的近7倍,位列廣東省地級市第一。而在企業引進博士后流動站的18年里,共200名博士后來到佛山,其中40人選擇扎根佛山。

  在博士后管理體制上,江門與佛山相比也滯后不少。據了解,佛山為加強博士后的歸屬感,已著手籌建“博士之家“、”博士俱樂部”和“全國博士年會”,為他們提供各種生活及政策上的便利。此外,佛山還鼓勵博士后們與導師教授聯系,發揮合作教授的價值,鼓勵他們在一些前沿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