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諾獎級的科研成果”。2013年3月15日凌晨,當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我國科學家首次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報告時,有科學家這樣評價此次發(fā)現(xiàn)的重大意義。這時,一個名字也迅速為人熟知,他就是帶領科研團隊取得這項重大發(fā)現(xiàn)成果的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薛其坤,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在凝聚態(tài)物理的基礎研究、精密實驗技術和學科發(fā)展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于1998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005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所主導的科研成果于2004年和2011年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還曾獲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物理獎、“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陳嘉庚數(shù)理科學獎等一系列重量級科研獎項。
薛其坤帶領的研究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但證明“量子反常霍爾態(tài)”這種全新物質狀態(tài)的存在,也對爭論了50多年的反常霍爾效應的微觀機理做了一個完美的終結。它可能使人們利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fā)展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新革命”。
這些學術成就的取得,離不開薛其坤敏銳的學術眼光和優(yōu)秀的學術領導能力。
1999年從日本歸國后,薛其坤先后部署了3個研究方向——“低維納米結構的材料與量子效應”“光機能材料與器件”和“半導體氧化物材料與器件”,目前這些方向均成為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最有活力的研究方向。
2005年從中科院調入清華大學后,薛其坤先后兼任原子分子納米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和副校長,在國家重大/重點研究項目的組織和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薛其坤帶領的研究團隊中,先后有5人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其中有兩人入選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做教授,一定要做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須要把功夫用到。”談及自己取得的成就,薛其坤這樣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