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鶴翔
鐘波
夏帆
蔡鵬
編者按:“80后”正教授,“85后”博士生導師。武漢高校現有近50名“80后”博士生導師,他們是如何練成的?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鄧教授應邀做講座
女生驚叫“好帥呀!”
武大最年輕的教授鄧鶴翔,想采訪他非常不容易,自從去年他在網上爆紅后,他拒絕任何媒體采訪。昨天,記者登錄武大化院網站,發現其他老師都有電話、郵箱等聯系方式,但他沒有。事后記者了解到,因為郵箱經常被一些“粉絲”的郵件塞滿,使科研真正需要的郵件收不到,他只得把聯系方式取消了。
1985年在武漢出生的鄧鶴翔,2011年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瘜W博士,被“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收為弟子,在《科學》、《自然·化學》發表三篇論文,2013年加盟武大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成為教授、國家青年人才入選者。
10月14日晚7點,鄧鶴翔被邀請做客武大弘毅講堂,和同學們交流。“鄧教授會不會和‘都教授’一樣。”懷著好奇心的學生早早來到講座地點。他出場后果然贏得一些女生的驚叫:“好帥呀!”
談到留學,鄧教授說,國外研究生的壓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實驗室里。當被問到如果想走出國這條路,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才能成為科研界的大牛?他回答,對本科生來說,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語的應用能力要強;對于研究生,要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文章,還要有一封很牛的導師推薦信,另外要多參加國際會議,武大這方面就有很好的資源,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與大牛們面對面交流。
主持人請他分享科研道路上開心的事,“說實話,開心的時候比較少。”他說,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須做更多不想做的事。當然,認識一幫朋友、好哥們,是最快樂的事!你能夠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會走得更遠。
鐘教授只比博士生大五六歲
走在校園里有人喊他同學
鐘波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可記者采訪他時他卻說,“我現在搞生物研究,真是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
1983年12月出生的他,上高中時先是喜歡天體物理, 2001年,因為高考分數不理想,他被調劑到中國地質大學英語專業。從漢川農村走出的他,第一年的學費還是找人湊齊的。大學期間,他跨校到武大選修了生物科學第二學位,130多人的選修班,最后堅持拿到學位的不多。大四時,他放棄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資格,考進武大繼續讀生物,并師從舒紅兵院士。
因為是半路出家,他每天上午8點到晚上9點都待在實驗室里,還常在那里過夜。在他的實驗室抽屜里,至今還保留著近百塊做失敗了的蛋白膠片,而做一塊這樣的膠片需要兩至三天時間。
2008年9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鐘波作為第一作者在世界免疫學權威雜志《Immunity》上發表論文,當選武大學術之星。論文聚焦的天然免疫是最近10年生物醫學的熱點,他受邀參加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2010年,鐘波進入癌癥研究治療方面全美排名第一的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做博士后。
2013年,鐘波學成回國,不久就被武大聘為博導。談到做博導后的變化,他說:“最大的變化就是自己做實驗的時間變少了。”他帶了6個博士生,每天要跟他們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起研究文獻,這會占據他較多時間。但是,他還是給自己留了一個試驗臺,一有時間就上臺做實驗。
“這么年輕就是博導了,有什么優勢或劣勢嗎?”記者問他。
“確實,有時我走在校園,有人喊我同學。”他笑著說,他帶的博士生比他小五六歲,因此平時溝通比較容易,學生有情感方面的問題也找他聊。當然,做學問該嚴肅批評的時候絕不馬虎,學生還是很尊重他的。
夏教授是“早婚”奶爸
還經常勸學生趕快結婚
在許多人眼中,學霸都是整成忙于科研而忽略了愛情和婚姻。但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帆卻是工作愛情兩不誤,1980年出生的他,已有2個小孩了。
從華中科大本科畢業后,夏帆被保送中科院并獲得博士學位。后來,他出國繼續深造,并先后師從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Alan J. Heeger教授等知名學者,取得不菲成就,尤其是在基于DNA設計的生物傳感方面以及癌癥早期檢測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
2012年,他回到熱愛的母校,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作為“80后”早婚早育的代表,夏帆對婚戀有獨到的見解。“我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傳統的“80后”代表。”夏帆一直認為家庭的定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狀態,而他剛好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性格互補”并認同自己觀念的另一半。
但結婚生子不是小事,夏帆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我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孩子只能留給我夫人和父母照顧。”談及夫人和孩子,夏帆很是內疚。
夏帆不僅自己在“早婚”的道路上身體力行著,還經常勸學生趕快結婚。“早領證!談個一兩年就領證!”夏帆覺得,現在的社會對高學歷女生很不公平,學歷高了就不容易嫁出去,所以,有了合適的就應該趕快結婚。在夏帆鼓勵下,已經有兩個女生跟男朋友領證了。
自2012年當上博士生導師以來,夏帆一共帶了6名博士生。“還有兩人比我大個三四歲。”夏帆稱,比他小的學生就直呼其名,比他年紀大的就在姓氏前面加一個“老”字,有一名姓“未”的博士生,他平時就稱對方為“老未”。
蔡教授對學生要求很嚴
一篇論文至少修改15次
出生于1980年的蔡鵬當上博士生導師時,他還是副教授,那時他剛剛31歲。如今的他是華中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土壤學學科副主任。
在學生眼中,“要求嚴格”是蔡鵬的標簽。“今天蔡老師叫你修改論文沒有?”是同學們相互打招呼的“熟語”。
他的學生在評價他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嚴格”二字。蔡鵬說:“論文發表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一定要經得起推敲,一篇論文起碼要修改15次才拿得出手。”
蔡鵬給自己分配了一個任務,每周必須抽出時間和所帶的每一個研究生坐下來好好交流1個小時,有時在教室,有時在實驗室,有時在路上,有時在學生喜愛的“咖啡廳”。所謂“咖啡廳”,原本只是資環樓五樓走廊靠窗的一個小角落,因為蔡鵬的創意而有了如今的模樣:一扇可以隔音的玻璃門,四張舒適的皮沙發,一個玻璃茶幾。在這樣的舒適環境中和導師面對面交流,讓同學們感到非常難得。在這里,蔡鵬利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了解學生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力,然后將學生引往適合的方向。同學們都說:“其實談話交流其他老師也有過,但蔡老師堅持得最好,每周每個學生1個小時,一周至少10個小時,雷打不動,其他實驗室的同學非常羨慕我們,因為我們可以和導師一邊喝咖啡,一邊談學問。”
記者王震 屈建成 通訊員曾文暉 徐瀟萌 蔣朝常 實習生侯琴雅 李奕凡
(來源:武漢晚報)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