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致力于建立可持續發展科研機制
“培養出大師級科學家,才算成功”
■本報記者 陳瓊珂
大陸出生,臺灣長大,美國留學,又回到大陸工作,66歲的蒲慕明是世界知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他致力于在所內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機制,為培養出本土的世界頂尖級科學家努力。
“我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科技的教育,我的價值就是當一座跨越中西方的橋梁。”蒲慕明帶來的是一個全新的、富有競爭力的科研機制,而神經所離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已越來越近。
常懷一顆報國之心
杜克大學的馬克·卡倫教授曾對美國《科學》雜志說:蒲慕明是科學界的一位“super star”(超級明星)。蒲慕明是國際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講座教授。在世界華人科學家中,能夠有如此榮譽者,委實是屈指可數。
1976年,蒲慕明在美國普渡大學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之后,被錄用為美國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助理教授。1981年,北京醫學院和美國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合作開辦一個講習班,加州大學派蒲慕明來講課。這一年蒲慕明33歲,已是加州大學埃文分校生理系副教授。有一次回國后在長安街上的飯館吃刀削面,同桌吃飯的一位老師傅問他:“老弟,你是從上海來的吧?”不經意的一句話,蒲慕明卻牢記了幾十年,“我聽了這話很高興,雖然我是從海外回來的,但這里的人們還是把我當成自家人。”
1999年11月,中科院上海神經研究所成立,年逾50歲的蒲慕明愉快地接受邀請,出任首任所長至今。他將神經研究所打理得有條有理、有聲有色,士氣高漲:創立后不久,神經所就連續突破中國生命科學在世界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紀錄;神經研究所力量壯大,研究組由最初的7個發展到目前的29多個,研究人員超過400人。
“近乎殘酷”的學術評審制
神經所黨委書記王燕深有感觸,“蒲先生為研究所帶來的,是一條比較完整的‘生產線’,受其影響的是一大批人的思想和觀念。神經研究所真正的競爭力核心,不僅僅引進了一些科學家,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在學術水平上有所拔高,而是在于真正引進了一個全新的、富有競爭力的機制,這種機制是極富生產力的。”
在神經所成立的第二年,蒲慕明提出,本所的課題組長都應參加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的review(意為“回顧”、“復習”)。科研機構每過一段時間就要進行review,在國際學術界早已是司空見慣、大有裨益的事,可在神經所內部推行時,卻出現了令蒲慕明吃驚的情況,“三位年輕的課題組長竟然拒絕出席,他們的理由是:我做的研究,為何需要你來指導?”
頂住重重壓力,蒲慕明決定堅持推行這項制度。經過幾年的實行,神經所的學術討論之風見長,無論是組長還是其他研究人員,都很樂意接受并參加review,每個人都自覺地養成了接受批評的習慣。
蒲慕明到神經所推行的改革舉措中,還有一項引起過不小的震動和爭議,這就是“嚴苛到近乎殘酷”的學術評審制度。每個研究組都必須經過嚴格的、由國際權威學術同行進行的定期評審。其中,研究員每四年要接受一次評審,高級研究員每六年一次。這種制度的實行和建立,對中國科研機構傳統體制中的評價體系不啻是一種挑戰,一些研究人員因此而選擇離開。
“中國面臨的挑戰,就是怎樣克服一些殘余舊文化的約束,使科研機構能得到飛躍發展。”蒲慕明提出,嚴格的國際學術評審制度,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的“游戲規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神經研究所的健康發展。
培養實驗室“領袖人物”
“每周至少工作6天,在試驗臺上的工作時間不得低于50小時,閱讀論文的時間不應計算在內”,這是“老蒲”定下的規矩。在神經所的實驗室里,總能看到身著白大褂、聚精會神做實驗的年輕人。他不光要幫學生修改論文,還傳授語法和講演技巧,非常辛苦。
蒲慕明是一位“工作狂”。十多年來,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在中美之間飛個來回。無論身在美國還是在中國,蒲慕明每周的工作都是7天,每天工作12至14個小時。即便是在美國,蒲慕明也常利用晚上的“時間差”,及時處理研究所事務和回復電子郵件,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時。
每年夏天,蒲慕明帶隊到安徽農村開展科學夏令營,他認為這種活動能培養研究生參與社會的精神和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并能擴展學有所用的心態范疇,不是只顧自己的研究、出論文、成名成家。
對于外界的贊譽,蒲慕明的態度依舊謙虛而清醒,“要想成為國際一流的科研所,必須具備3個條件:第一,持續出一流成果,引起國際同行注意,神經所已初步具備;第二,多數研究組長具備國際聲譽,目前還暫時不具備;第三,也是最難的一個條件,要出現開創性的人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師級的人物,我們若能培養出像這樣的領袖人物,就是真正成功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