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如何解決科學家姓名的歧義問題

關注微信

如何解決科學家姓名的歧義問題

時間:2014-10-29來1源:博士人才網 作者:91boshi

在當前大數據環境下,如何解決科學家姓名的歧義問題已經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而利用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識別號(ORCID),可以解決這一困擾。”在今天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的“ORCID中國服務與科學家國際化識別暨iAuthor簽約和啟動儀式”上,該中心主任張曉林說。

近年來,中國的科技論文迅速增長,發表論文總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根據SCI-E(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統計,2013年,中國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為23.14萬篇。

但這些論文究竟是由多少研究者撰寫出來的?答案很難給出。

ORCID行政總裁Laurel L.Haak指出,英文期刊在接收中國作者論文時,有些名字會讓編輯很困惑,比如王偉或者王威,英文名字都是WEI WANG。

其實,國外的作者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比如女性研究者結婚后,可能會跟隨著丈夫姓,那么如何判斷兩人是否為一人?這個時候,主流的方式是通過“科研人員身份證”,來避免姓名的混淆,即賦予每一位研究者一個特別的研究者學術身份證。這樣既可以消除作者名字的歧義,又可以提高數字環境下的信息發現準確率。

事實上,湯森路透和愛思唯爾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分別開發了Research ID以及Author ID試圖解決問題。

“但這兩種平臺都是強調作者從數據庫的認領,強調作者在數據庫的個性化展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劉筱敏指出,基于成果的認領才是相對更好的解決手段。

劉筱敏說,ORCID是一套免費的、全球唯一的16位身份識別碼,目前會員已經包括120余家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基金組織以及科研機構。

張曉林說,此次與ORCID簽署合作協議,將保障中國科學家永久持有“國際學術身份證”,即ORCID號,促進中國科學家與全球學術界的接軌。

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獲得身份認證,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開發了ORCID中國服務平臺iAuthor,研究人員只須在平臺上注冊就可以申請獲得ORCID號,進而編輯個人信息,管理個人科研產出。

劉筱敏說,為了方便中國本土科學家,iAuthor作了一些調整。同時研究者還可以在平臺上展現個人信息,進行個人成果管理。

為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信息,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致力于跟更多的數據庫合作,比如說與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以及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合作,形成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大核心產品,生成成果列表,使得作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影響力。

據介紹,目前,已經有5557位研究者在iAuthor上擁有了個人專門的身份證號。

體驗者表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推動國內學者獲取ORCID這一國際學術身份識別號,符合國際學術交流的需求,而且出現得很及時。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