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授,跪爬——身份和行為反差讓人聯想到“行為藝術”式的表達。不過范忠信本人并不這樣看,“絲毫沒有想到什么藝術,只想到履行諾言,實行自罰;附帶表達愿望”。竊以為這樣的目的表達,更接近于常識與事實。
從最初那條“預言”微博來看,也很難說具有“倒逼”目的。恐怕更多只能說是一種對于彼時改革形勢的估計。回過頭看,恰恰是預言的失敗,反倒被賦予了更多的“倒逼”和“呼吁”改革的意味。人們將范教授的個人初衷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下來看,是因為這里面牽涉到一個重要問題:在網絡社會,我們更期待類似范教授這樣的精英、學者群體,介入公共事務。
有人稱范教授“言必信,行必果”,更多的人則稱他這種行為是對改革的另類建議。不難理解,鑒于其長期以來在微博輿論中所扮演的身份,這種行為難免被過多賦義,甚至被當成是呼吁改革的代言人。在改革時代中,這或許是輿論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需要看到,一個法學教授在改革浪潮中又能夠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網友為范教授行為的點贊與賦義,說明對于改革,輿論普遍存在表達欲望和期待。但將改革的表達過度寄托在個別人身上,又在反證著改革表達和參與機會的稀缺。于是也就不奇怪,現階段的改革吁求不僅有建言的渴求,而且有參與的盼望。在正常的改革氛圍中,輿論對于像范忠信這樣的教授,顯然應該有更高的期待,比如希望他們介入公共事務,以專業建議參與改革,不應該限于在微博上的表態。
范忠信的踐諾被當成行為藝術,恰恰說明我們離“每個人都應該是改革參與者”的改革語境還有距離。而作為特殊條件下的特殊表達,類似的學者或說名人舉動,都必然觸及的一個改革命題是,在網絡社會,隨著改革呼聲與表達欲望的強化,類似這樣的改革表達,無疑會更多,那么,官方該為合理訴求的表達提供更多的空間,并從中凝聚改革的動力與共識。
當然,就范教授本身的行為而言,過度放大其“意義”的一面或者稱之“不可取”,都無必要。以平常心來看待這一切,或許才是嚴肅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就現階段民間的改革呼聲和學界的行為狀態而言,我們仍缺乏這樣從自己做起,從踐諾做起的個體,而事實上,它更接地氣,也接近“人人都是改革參與者”的起點。 □朱昌俊(四川成都)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