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農業科研看“轉身”

關注微信

農業科研看“轉身”

時間:2014-01-09來1源:博士人才網 作者:91boshi
今年1月16日,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實施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承載著幾代農科院人夢想的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獲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批復。這是繼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社科院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工程之后,我國批準的第三大創新工程。
 
機遇與壓力并存。“創新工程是國家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全新探索,其成效如何,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一年前,在創新工程誓師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如是說。
 
沒有太多經驗可供借鑒,沒有現成模式可以照搬。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創新工程實施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記者獲悉,歷經一年多的摸索,我國農業科研的轉型路線已逐漸清晰。
 
頂層設計“一盤棋”
 
“大科研,小作坊”,這是中國科技界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農業科技領域也不例外。擁有32個直屬研究所的中國農科院,看似門類齊全,但仔細梳理下來便不難發現問題:研究方向上重復立項、學科群間分布不均衡。
 
以2012年為例,作物、畜牧、獸醫、資源與環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經費的70%。而就經費的來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經費渠道平均多達21個。
 
“多渠道申請經費,除帶來重復立項外,還導致科學家不得不以項目需求為導向,脫離了學科發展和實際應用的需求。”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他看來,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根源在于“科技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頂層設計”,直接導致各項目和部門各自為“王”,缺乏集體作戰。
 
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是該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是“小富即安”過日子?答案不言而喻。
 
實際上,多年來,農科院一直在呼吁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只是在創新工程獲批后,才有了實實在在的經費支持,為做事提供了可能。
 
“我們花了一年多時間,對32個所50多年的工作進行全面梳理,目的是通過人、財、物的優化配置,實現全院‘一盤棋’布局,提高創新效率。”創新工程工作組組長、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表示。
 
至此,立足傳統優勢、特色和交叉學科,結合農業產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和農業科技前沿,以學科體系為主線的創新工程頂層設計浮出水面。
 
中國農科院確定了8大學科集群、約130個學科領域及300個左右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對科研團隊重新“整編”。
 
“改革總是困難的。”唐華俊坦言。他舉例說,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個課題組凝練成13個科研團隊,資源區劃所由原先的45個課題組整合成12個團隊,但“就地臥倒,是為了重新起立”。
 
探尋考評新機制
 
有了方向和團隊,工作開展起來了,但接下來該如何去評價創新團隊呢?
 
“創新工程正在探尋一種新的考評機制,告別單一地以論文論英雄的方式。”唐華俊介紹說,創新工程采取的是分層級考評,院考評研究所、研究所考評首席科學家和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考評科研團隊成員。
 
根據創新工程的要求,入選試點的研究所必須拿出符合各自特點的績效考評辦法。
 
作物科學研究所向來是中國農科院的“王牌軍”,也是第一批進入試點的研究所。如今,所里確立了“頂天”和“立地”兩種不同的考評辦法,以做到“人盡其事”。
 
該所副所長王述民告訴記者,在種質資源方向,考核的是團隊收集和創新種質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促進其公益服務水平;分子生物技術方向,將以發表文章的影響因子、數量和被引用頻率,考核“頂天”的問題。
 
對于遺傳育種以及栽培生理,則考驗其“立地”的程度,如品種推廣的面積、栽培技術是否與新品種配套等生產應用的效果。
 
一年下來,在農科院內部,一些新變化正悄然發生。
 
2013年,中國農科院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肉品加工團隊”告別了以往“給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達80多項,數量是過去10年的總和。
 
單是作物科學研究所在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達到10篇,在王述民看來,“這在往年是不可思議的”。
 
經費改革在路上
 
相關數據顯示,農科院各學科平均近80%的科研經費是競爭性經費。這意味著,科研人員在經費申請上耗費了大量精力。
 
“穩定性經費的缺乏與農業科研長期性、周期性的學科特點極不相符,嚴重制約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唐華俊說,創新工程正探索建立與適度競爭相協調的穩定支持模式。
 
不同于現有的課題組長經費負責制,創新工程以科研大團隊為基礎,進行經費測算,按照60%的經費比例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其余40%經費則通過競爭性項目獲取。但不同于過去“到處拿項目”,同級別的國家級項目數將受到限制。
 
“穩定支持是為了營造讓科研人員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環境,而競爭性課題外加創新工程的績效激勵、末位淘汰機制,可避免在團隊內部形成新的‘大鍋飯’。”唐華俊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唐華俊透露,創新工程已在經費使用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在合理使用經費的同時避免“科研浪費”。
 
據悉,目前創新工程經費管理的具體辦法已上報農業部備案。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