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1月10日在青海省西寧市、玉樹藏族自治州同時啟動。工程涉及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21個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
相較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生態試驗區的治理面積由原來的15.2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9.5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6%。其中重點保護區總面積19.8萬平方公里,一般保護區面積18.9萬平方公里,承接轉移發展區面積0.8萬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達160.57億元,包括兩大類24個項目,投資比一期翻了一倍多。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說,2005年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三江源地區生態整體退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開展試驗區暨二期工程建設非常必要。
“試驗區建設不僅僅是生態工程,而是一個集生態、經濟、社會建設于一體的工程。在建設中要統籌處理好生態保護、提高資源環境承載率與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杜鷹說。
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試驗區暨二期工程的啟動標志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從原來的應急式保護向常態化、持續性保護升級;從原來以工程項目為支撐的保護方式向組織形式和體制機制創新保護升級;從原來單一的環境保護目標向在生態文明觀導向下的統籌保護環境、改善民生和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發展的綜合試驗區保護升級。
青海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對中國乃至亞洲的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保護三江源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2005年,中國政府投資75.6億元,正式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建設。
2011年,中國政府批準“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該試驗區是中國首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
監測數據表明,2004年至2012年,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從3.2%提高到4.8%,草原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1.6%,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從169.23億立方米提高到197.6億立方米。
根據《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到2020年,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5.5%;草地植被蓋度平均提高25%到30%;土地沙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0%,沙化土地治理區內植被蓋度達30%到50%;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養能力和江河徑流量穩定性增強,減少水土流失5億噸,水源涵養量增加13.7億立方米,長江、瀾滄江水質總體保持在Ⅰ類,黃河Ⅰ類水質河段明顯增加;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