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邀請,世界華裔神探、著名鑒識科學專家李昌鈺先生在朗潤園為國家發展研究院師生作演講。李昌鈺當晚的演講主題是“使不可能成為可能”,這句話對于運動品牌的消費者并不陌生,但當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講出來,這句話才算真正找到了最合適的注解。
李昌鈺作演講
認識自我:“不可能”的籃球明星,“可能”的神探
媒體和民眾往往神乎其神地認為李博士天生就是警探,但他卻坦言少時的夢想卻和很多男孩子一樣,想成為一名籃球明星。然而,由于身高不符合要求,他的夢想破滅了,這讓他認識到這是自己的“不可能”,這是一個人客觀上受到的限制;后來,由于家境貧寒,只有免費的警官學校和軍官學校可以選擇,于是他來到了警探生涯的原點——警官學校。李昌鈺總結到,使“不可能”成為“可能”,首先要認識到自己能力上的限制,做力所不逮的事情只會帶來挫敗感;反之,如果認識到自己所長,再定一個較為現實的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積跬步行千里:一年讀完博士
李昌鈺在求學中也曾“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碩士到博士,他僅用了一年,絕對神速,以至于連得過諾貝爾獎的導師都十分驚訝。李昌鈺卻“不以為然”,表面上的神速背后卻是艱辛的努力,對于博士研究課題,他早于10年前就已經開始準備。十年磨一劍,才使得最后的課程與論文完全壓縮到一年完成。
李昌鈺還特別向聽眾分享了自己的時間管理秘訣,其實只有一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他堅持每天至少寫一頁,日積月累。當年去美國時他連英文都不會講,如今已經完成40多本著作。
有夢想有擔當:華人在美國最高警銜
在演講中,李昌鈺坦言,真正“使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是夢想的指引。正是因為有夢想,鐘愛這個專業,他才選擇了到名氣遠低于哈佛、伯克利的紐黑蘭大學,以完成鑒識科學的博士學位;正是因為有夢想,在薪水很少、只有一件西裝的時候,他還一直堅持做鑒定和驗尸工作,心無旁騖。
當成功和榮譽紛至沓來之時,美國康州警政廳長這一職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事實上,在世人眼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少數族裔官居如此要職在美國歷史上從未發生;本無意于官場的李昌鈺,在母親的勸說下,意識到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整個華裔族群,這是美國社會對這一族群的高度肯定,他選擇了擔當,并以對警政的成功改革再次向世人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工作原則:用證據說話,對歷史負責
肯尼迪被殺、克林頓拉鏈門、轟動美國的辛普森案、震驚臺灣的陳水扁槍擊案等,李昌鈺的鑒定都舉世矚目。他表示,斷案并不神奇,關鍵在于用證據說話。帶團隊,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團隊成員交心;做事,則要用西方人的科學方法。
講座中,李昌鈺就華南虎案、辛普森殺妻案、地毯店男尸案和陳水扁槍擊案做了精彩分享。之所以判斷華南虎是子虛烏有,是因為從諸多照片中看出了“樹動而虎不動”,有悖于常識,再通過虎紋比對發現真相;而斷言辛普森不是殺妻兇手,來源于觀察到本應完全相同、實際卻干濕有別的“兩滴血”;地毯店男尸案的破獲,是因為被別人忽視的輔助物證(男尸背上的血手印等)進入了李昌鈺的視線;而對陳水扁一案的探究,則與對射擊角度和傷口形狀關系的經驗和模擬息息相關。用證據說話,關注客觀事實,這既是鑒識的學問,更是企業管理的起點。
在斷案過程中,李昌鈺也承擔了很多本不屬于科學范圍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政治壓力,但正是這種為歷史負責的態度、無愧于心的磊磊作風,讓李博士從容地走到了今天。當他獲得了菲律賓總統頒發的和平獎時,他意識到他帶給人們的是真正的內心的和平,這或許就是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價值和使命所在。
領導理念:管理之本是管人,管人之本是管心
在演講中,李昌鈺還和觀眾分享了他帶領團隊的故事。1976年,年輕的李昌鈺開始接手一個很差的鑒定實驗室。而在70年代,做鑒定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老弱殘兵,無法擔任外勤工作的警員才被派到實驗室來驗尸。懷揣著“把最差的實驗室變成最好的實驗室”這一夢想,李昌鈺沒有放棄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他們也沒有放棄李昌鈺。李昌鈺讓他們再次回到學校學習。
正是這樣的用心經營,李昌鈺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團隊。12年之后,該實驗室變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實驗室。李昌鈺說,管理之本是管人,而管人之本是管心,企業家要讓下屬心服口服,才能生死相隨;而管心首先要管住自己,管住自己關鍵在平時的待人接物。
演講結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張黎和院長楊壯代表院方分別向李昌鈺贈送了紀念品,感謝他的精彩分享。(張彤/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