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閃耀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國女性

關注微信

閃耀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國女性

時間:2014-03-07來1源:博士人才網 作者:91boshi
盡管身兼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等諸多頭銜,她最喜歡的還是走在校園的馬路上,聽同學們喚她一聲:“曉靜姐!”
 
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但她求知求新的心態卻依然和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一般無二。“科學是一項偉大的冒險。”鄭曉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這句話進行了完美詮釋。
 
國際上,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的土地飽受風沙災害的侵蝕。2013年9月,鄭曉靜把自己在風沙治理方面的經驗帶到了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24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相關報告引起專會者高度關注。
 
“我們發現,把草方格進行條帶狀鋪設和大面積覆蓋,對沙漠化治理的成本可以節約2/3以上。”3月3日,在北京國際飯店,預備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鄭曉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張林秀是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聊起她的工作,不能不提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這是張林秀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Scott Rozelle一起組建的政策影響評估團隊。
 
目前,REAP的研究工作已覆蓋我國13個省市自治區,為初高中貧困學生發放了超過1350萬元獎學金,并向政府部門遞交了20余份簡報。2011年,在REAP等機構調研和推動的基礎上,我國政府計劃在接下來的10年投資1400億元的農村地區午餐補貼,惠及2000多萬名兒童。
 
由于工作出色,張林秀早在十幾年前就被世界漁業中心和國際混農林業中心聘為理事,并長期在多個國際農業研究機構中擔任理事。然而,對她來說,這一路并非坦途。
 
“這都是逼出來的!”張林秀笑言。
 
窗臺上大紅色的燈籠花與地面上的紫色兜蘭迎春吐蕊,書架上的書籍物品擺放得整齊有序,走進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的辦公室,記者不由做了個深呼吸。
 
“愛科學、愛生活、愛美!”問起閻錫蘊的學生,他們都知道這是導師的“三大愛好”,他們也知道熱愛生活的她對科研更是精益求精。
 
如今,當我國很多科研領域依然唯國外馬首是瞻、步國外學者后塵之時,閻錫蘊卻厚積薄發,多年潛心研究的積淀使她的研究成果多次令國際生物物理學界和醫學界刮目相看,她所開辟的研究領域同時成為許多外國學者研究的熱點。
 
“我國許多藥物都是仿制的,由中國人研發的相關醫療設備還很少,我們希望可以把各種高水平的文章變成利國利民的產品。”閻錫蘊說。
 
歷史上,“核物理女王”吳健雄、中國“居里夫人”何澤慧等人都曾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志在國際舞臺上一展身手。如今,中國女科學家在國際科學舞臺上的地位、作用和話語權都明顯增強。
 
她們中,有人奔走在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在多個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有人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要職,推動中國科學家走向世界;有人活躍在國際科技界交流的舞臺,使中外科技擦出燦爛的火花

閻錫蘊

張林秀

鄭曉靜
■本報記者 馮麗妃
 
她們中有人奔走在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在國際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有人在國際科技組織擔任要職,推動本國科學家走向世界;有人活躍在國際科技界交流的舞臺,使中外科技擦出燦爛的火花。
 
當前,世界科技舞臺已經涌現出越來越多中國女性的身影。她們是科學界的鏗鏘玫瑰,她們在追逐科學與夢想的過程中奏響激越而美麗的人生樂章。
 
讓中國沙漠治理走向世界
 
她曾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入選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她也是當今中國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是院士又兼任校長的女科學家,她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鄭曉靜。
 
盡管身兼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西電校長等諸多頭銜,她最喜歡的還是走在校園的馬路上,聽同學們喚她一聲:“曉靜姐!”
 
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但她對于求知求新的心態卻依然和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一般無二。“科學是一項偉大的冒險。”鄭曉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這句話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1982年,鄭曉靜在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然而,因為想解決一個物理力學領域的問題,她拋家舍業,從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的東部城市來到蘭州,沒想到,一待就是28年。
 
28年間,她曾“三易其轍”,在3個幾乎完全不相干的力學領域作出令許多人為之折服的成就。然而,她沒有留戀成功帶來的喜悅,看到蘭州和西部地區常受風沙困擾,她又跑到沙漠里測風速,研究沙粒的電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她量化出沙粒的電場強度及其對無線電傳播帶來的影響,并建立了一種跨尺度定量模擬方法,實現了對沙漠擴展速度的定量預測,其研究對于科學遏制沙漠化進程極具指導意義。
 
在國際上,除了我國之外,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的土地都飽受風沙災害的侵蝕。2013年9月,鄭曉靜把自己在風沙治理方面的經驗帶到了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24屆發展中國家院士大會上,相關報告引起全場的強烈關注。
 
“我們發現,把草方格進行條帶狀鋪設和大面積覆蓋,對于治理沙漠化的效果幾乎相同,但成本卻可以節約2/3以上。”3月3日上午,在北京國際飯店,預備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鄭曉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在科研上越往深處走,每個領域的差別就越大,每一次轉移研究領域無不蘊藏著風險。當記者問鄭曉靜成功的秘訣所在時,她表示,沒有任何研究證明女性做科研比男性差,把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國家實際需求結合起來,把個人實現夢想的過程和祖國的發展結合起來,可能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特別是在國際舞臺,與國外科學家一較高下的時候。”
 
2012年,在鄭曉靜任西電校長后,該校曾有過往東部沿海搬遷的想法,鄭曉靜堅持主張把學校留在西部,為西部發展培育科研人才。為了讓帶有軍隊管理色彩的西電盡快融入社會,她提出了“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強軍拓民、服務引領、團結實干”的發展思路。在她的帶領下,去年,西電在信息技術領域一舉奪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三項大獎。
 
如今,她依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她和團隊提出的固沙方案在我國荒漠化嚴重的甘肅民勤地區進行了5000畝的示范和推廣,并得到了科技部支撐項目的支持,她又一次踏上風沙研究的新征程。
 
由于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校管理方面,“我現在只能在每年暑假‘討空兒’出野外考察做實驗了。”她不無感慨地說。
 
用全部力量服務中國農村教育
 
“您的時差倒過來了嗎?”
 
“家常便飯了,不用倒。”張林秀笑言。
 
3月2日下午,當記者走進張林秀的辦公室,她正在和同事討論工作。而就在前一天,她剛從美國斯坦福大學交流歸來。
 
張林秀是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聊起她的工作,不能不提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這是張林秀和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Scott Rozelle一起建立的政策影響評估團隊。
 
在從事發展經濟學研究多年的張林秀看來,農村地區的發展和中國高素質勞動力的成長從根本上必須依靠教育,為了幫助我國農村落后地區的學生獲得優質教育和健康成長權,2008年,REAP在她的組織下應運而生。
 
目前,REAP的研究工作已覆蓋我國13個省市自治區,為初高中的貧困學生發放了超過1350萬元的獎學金,并向政府部門遞交了20余份簡報。2011年,在REAP等機構調研和推動的基礎上,我國政府計劃在接下來的10年中投資1400億元的農村地區午餐補貼,該政策可以惠及2000多萬名兒童。
 
在張林秀給記者出示的一份REAP資料簡介上,可以看到如今的REAP已經與中國疾控中心、牛津大學、馬里蘭大學、國際影響評估基金等70多家國內外組織機構展開合作。張林秀告訴記者,她此次美國之行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REAP的相關工作。
 
農村教育只是她關于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她的研究還涉及農戶經濟、農村收入分配、農村公共服務、農村土地產權、勞動力非農就業等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多項研究。
 
由于工作出色,張林秀早在十幾年前就被世界漁業中心和國際混農林業中心聘為理事,并長期在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多個中心擔任理事。然而,對她來說,這一路走來并非坦途。
 
“這都是逼出來的!”張林秀笑言。
 
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招生,張林秀從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隨后又被分配到中國農科院工作。工作期間她又被選送到菲律賓進行農經方面的短期培訓,之后被留在菲律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然而,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的時候,張林秀卻遭遇了一個打擊。
 
由于在農村長大,上了大學后她才開始接觸英語。培訓期間,因為語言不過關,讓她時時有“憋瘋了”了的感覺。這次經歷讓她開始對英語“窮追猛打式”的“修煉”。在英國里丁大學讀博期間,為了學好英語,她很少跟國內同學扎堆兒,只要有機會就要跟老外“練上一練”。
 
這一切都沒有白費,如今,她的“軟肋”早已經成為強項,在各種國際交流場合和國際會議報告中,她用英語交流起來和母語一樣順暢,侃侃而談。
 
“在國際舞臺上交流,首先自身的裝備要強,同時也要有國際視野,談的時候才有共同語言。”張林秀說。她的合作者Rozelle也經常豎起大拇指打趣兒:“你是我們的老板,我們都是給你打工的!”
 
以自主創新凝聚國際熱點
 
窗臺上大紅色的燈籠花與地面上的紫色兜蘭迎春吐蕊,書架上的書籍物品擺放的整齊有序,走進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的辦公室,記者不由得做了個深呼吸。
 
“愛科學、愛生活、愛美!”問起閻錫蘊的學生,他們都知道這是導師的“三大愛好”,他們也知道熱愛生活的她對科研更是精益求精。
 
作為1997年生物物理所“百人計劃”入選者,閻錫蘊的科研成績單上早已填滿一項項沉甸甸的榮譽:國家優秀指導教師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優秀獎、聯合國婦女署女性傳媒大獎年度女性榜樣獎……
 
榮譽背后是一項項用汗水澆灌出的科研成果。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閻錫蘊被中科院派到科技部做病毒研究攻關,并首次發現SARS病毒模型,相關成果目前已被寫入教科書。
 
如今,當我國很多科研領域依然唯國外馬首是瞻、步國外學者研究后塵之時,閻錫蘊卻厚積薄發,多年潛心研究的積淀使她的研究成果多次令國際生物物理學界和醫學界刮目相看。
 
2003年,她發現腫瘤血管新靶點CD146,闡明CD146及其天然配體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機制,并發展CD146人源化抗體藥物。這是中國人提出并被國際承認的創新性成果之一,同時,她還嘗試把這些原始科學創新與臨床應用聯系在一起,進行臨床前的藥物轉化。目前,相關研究已成為很多國內外學者爭相研究的熱點。
 
2007年,她另辟蹊徑,發現了納米酶,相關論文在《自然—納米技術》期刊發表后,已被引用500余次。同時,她還開拓了腫瘤診斷、農藥檢測和污水治理等多個領域的相關應用研究。
 
這些科研成果使她獲得很多國際知名期刊的青睞,《自然—納米技術》、《化學會評論》等都希望可以邀請她做審稿人。同時,她還在亞洲生物物理聯合會執委等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
 
這幾天,閻錫蘊剛過完生日。她告訴記者,自己還有兩個夢想:一是研制一種治療腫瘤的新藥;二是研發一套診斷腫瘤的設備。
 
“腫瘤細胞只有在接觸到血管并得到足夠營養供給后才會快速生長,或經過血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發展一種阻斷腫瘤與血管接觸的藥物。”閻錫蘊告訴記者。
 
不過,有多年創新性研究作鋪墊,她的這兩個夢想看起來似乎并不太遙遠。目前,她正在與國際著名抗體研究機構英國MRCT合作,相關研究藥物在實驗鼠身上使用后,已取得明顯效果。同時,她還希望繼續拓展研究納米材料的生物應用,并利用這項技術,檢測腫瘤和其他組織的區別。
 
現在,閻錫蘊同時擔任蛋白質與多肽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生物大分子藥物轉化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等多個職務,團隊里有“杰青”“百人計劃”“人才”等一批精兵強將。
 
“我國許多藥物都是仿制的,由中國人研發的相關醫療設備還很少,我們希望可以把各種高水平的文章變成利國利民的產品。”閻錫蘊說。
 
除了科研和教育中的各項獎以外,在閻錫蘊的辦公室,記者還看到了中科院頒發的“五好家庭獎”,這也是她非常珍惜的獎項之一。“我認為只要對家庭有足夠的愛,就可以做到兩者兼顧。”閻錫蘊說。
 
在世界舞臺釋放更多力量
 
當記者走進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員趙蘭香的辦公室,她正在一大堆書中埋頭工作。“現在科學院搞‘一三五’規劃,政策所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科技成果轉化等熱點問題,政策所發動了很多部門的力量一起來作研究。”她說。
 
不像一些引人注目的自然科學發現,政策研究屬于社會科學范疇,主要作用在于經世致用,為決策服務,更多是在后臺默默無聞地工作。
 
“我這個人不太喜歡賺錢,也不太喜歡搞人際關系,研究所的人事關系比較單純,我也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喜歡多問幾個為什么。”趙蘭香說。她所參與研究的“技術預見2020”項目獲得北京科學技術獎。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婦女科學組織(OWSD)中國委員會秘書長,趙蘭香還與OWSD一起合作進行婦女投身科技工作的研究。
 
OWSD主席、中科院黨組副書記方新介紹,OWSD是一個有著25年歷史的國際組織,目前擁有4000多名成員。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促進發展中國家女科學家隊伍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她看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科學實力逐漸增強,我國主辦國際會議的能力和影響力也越來越高,我國女性在國際上的顯示度也越來越高。
 
“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實力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作為一個大國,應該肩負起為發展中國家婦女作一些貢獻的責任。”她說。
 
在OWSD的各種會議上,她鼓勵來自各發展中國家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積極交流,拓展科研關系網。近年來,該組織針對創業早期的女性科研人員設立女青年科學家獎,支持優秀女科學家到發達國家最好的實驗室去學習,加強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女性科技人才,中科院、農科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都為培養發展中國家的女博士提供了很多機會。
 
歷史上,“核物理女王”吳健雄、中國“居里夫人”何澤慧等人都曾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志在國際舞臺上一展身手。如今,中國女科學家在國際科學舞臺的地位、作用和話語權都在明顯增強。
 
“成績固然可喜,然而我們也不能回避女性科技工作者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趙蘭香強調。
 
2005~2007年,趙蘭香負責中科院和中國科協的聯合委托重點調研項目,調研我國女性從事科技工作現狀。研究發現,和很多國家一樣,我國科研人員存在“剪刀差”的現象。初級科研人員中女性占到30%~40%,高級科研人員女性占8%~10%,女院士只有5%左右,由于生育、家庭、社會環境等問題,越往高端女性比例越少,與男性差距越大。
 
除了數據,現實社會的性別差異也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我國很多科研女性在工作中沒有性別意識,與男性一樣沖鋒陷陣;另一方面,社會上對女性的性別意識也不夠,在很多情況下,并沒有考慮女性的性別因素,導致性別盲視。
 
“現在,我們因為社會發展過快、考慮的事情太多,性別意識對政策的影響好像不是那么緊迫。但是建設創新型社會,我們對科技創新能力又有了新的需求,在整個社會布局來看,如果科技能進一步發揮女科學工作者力量,也可以更好地釋放科技創新的能量。”趙蘭香說。
 
事實上,近些年來,在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的支持下,我國為女性科技工作者發展與成長出臺了新的政策,做了很多工作。例如2007年,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在立法層面上保證了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平等權利;成立了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和中國科協女性工作專委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把女性申請青年基金的年齡從35歲放寬到40歲,歐萊雅女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獎將獲獎者年齡從40歲放寬到45歲,都給女性在科研生涯和生活規劃上留出更大空間;此外,為了給女性創造更好的參與科技交流的機會,中國科協常委會規定,各個學會的領導層必須要有女性,同時,還倡議學會設立女性專業委員會或在各學會的學術年會中設立女性專場。
 
“如果女性頂尖科研人才較多,女性就有更大的話語權。而這個比例現在還太少。”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她認為,當前我國仍然殘留著“女子無才便是德”與“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殘余思想,這些陋習應當盡快摒棄。
 
在方新看來,一方面社會要繼續為女性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比如延遲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退休年齡。“現在女性都是55歲退休,而女博士畢業之后就近30歲了,沒怎么工作就退休了。我們希望可以給女性與男性同樣年齡退休的平等權利,或者至少給予女性一定的選擇權,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一刀切’。”方新說。
 
與此同時,也應該引導女性科技工作者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關注國家的發展,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基層、服務百姓。“讓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舞臺,歸根結底還得靠女性本身的自強、自立、自尊、自信。”方新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