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年來,女性在科學領域的發展狀況受到了不少關注。她們在學術圈是否存在也看不見的“天花板”?學術圈的性別歧視究竟有多嚴重,女性在科學領域又是否被嚴重低估?
不論人們是否認同男女在科學領域應遵循同一套游戲規則,有一點是被常識和研究共同證實的:無論在大學專業、研究生項目,還是學術職業中,女性在對數學能 力有著高要求的科學領域(GEEMP),如地理科學、工程學、經濟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領域中占據著相對較弱的比例。而在非數學高要求的科學領 域(LPS),如生命科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女性則常占據更高比例。
GEEMP還是LPS,這是個問題
為了弄清楚男性和女性在數學相關科學領域中表現差異的原因,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賽斯(Stephen J. Ceci)和肯薩斯大學的經濟學家金澤(Donna K. Ginther)等人分析了不同科學領域中的男性和女性的發展軌跡,從心理學和經濟學綜合視角解析了學術圈性別差異的表現和來源。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利 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上。
賽斯等人發現,并沒有證據表明男女在學科選擇上的差異是由兒童早期在空間能力和數學推理能力上的性別差異所導致的。事實上,在早期,數學相關能力的性別 差異正在縮小。不過,從幼兒園開始,男性和女性對科學領域的態度差異逐漸形成——相比于能力差異,這種受社會影響的態度差異更可能是導致更少女性傾向于選 擇GEEMP領域作為大學主修專業的原因。到了本科階段,女性占據了LPS領域的大半壁江山,而在GEEMP領域的比例則不足40%。
但有趣的是,在LPS領域的本科生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橫向的比較結果則顯示,GEEMP領域的本科女性也比LPS本科女性更可能繼 續學業。研究者指出,LPS領域女性研究者的流失可能是由于該領域女性在獲得學士學位后更多地選擇從事健康或人際相關職業,而不是繼續攻讀更高學位。
獲得GEEMP和LPS本科學位的女性(紅色)、男性(藍色)在過去(1992到1996年)和當今(2007-2011)博士畢業的比例。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要不要把科研作為職業
博士們又怎么樣呢?研究人員發現,盡管數學高要求的GEEMP領域中女性所占比例更小,但在從博士向學術職業生涯轉換的關鍵時期,GEEMP領域女性至 少與男性具有相對平等的獲得學術工作的機會,受到相同的待遇。反觀LPS領域,則有更多的女博士拿不到職位。研究者指出,無論是在論文投稿、基金審核的通 過率、工作時間還是工作報酬上,男性和女性學者并沒有顯著差異。只是,由于男性往往是大項目的負責人,他們拿到的基金通常更多。
1993-1995年(紫色)和2008-2010年(綠色)GEEMP和LPS領域女博士比例和女助理教授比例的差異,正值表示從博士成為助理教授的男性多于女性的情況,負值則反之。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在對比GEEMP和LPS領域女性的學術發展特點時,研究者發現,LPS領域的女性在科研圈獲得職位晉升的難度比同領域的男性更大,而GEEMP領域女 性與男性能獲得相同晉升機會。在決定職業道路時,GEEMP和LPS領域的女性可能會對職業機會的性別差異產生不同的預期。此外,研究還提示,LPS領域 的女性更可能因為撫育孩子而退出學術圈。隨著GEEMP領域的女性逐漸增多,生育因素對她們職業規劃的影響也可能變得重要起來,甚至更加明顯。
過去,人們通常把性別歧視作為科研圈女性較少的主要原因。然而,這項研究的研究者認為,盡管性別歧視在學術領域的確存在,但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嚴 重。金澤等經濟學家指出,個體在衡量職業成本和收益后,會選擇在自己相對更有效率的領域工作,從而獲得比較優勢。他們認為,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機會成本。是 LPS領域女性中斷學術道路的原因。賽斯等心理學家則試圖以“人-物偏好”差異做出解釋:女性偏好情感性的、以“人”為導向的領域,而男性偏好系統性的、 以“物”為中心的領域。這些偏好與學術領域選擇有很大的關系。
總的來說,金澤和賽斯認為男女對數學相關領域的態度和期望更可能影響他們各自的學科選擇。學術圈的性別歧視故事也許使許多女性在選擇職業道路時倍感躊 躇,金澤和賽斯希望目前的研究結果能夠鼓舞年輕的女性學者投身科研圈。當然,金澤和賽斯相對樂觀的解釋也遭到了一些持謹慎態度的同行的質疑。但無論任何, 女性在科研圈的地位正在一點一點地有所改善。研究者相信這樣的改變將會持續,并為之付出著努力。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