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減招就能提升博士生質量?

關注微信

減招就能提升博士生質量?

時間:2015-01-23來1源:博士人才網 作者:91boshi
  ■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治理博士“過剩”,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傳出新動向:今后10年大學將減招37%的博士生;與此同時,臺灣計劃以公費推出全額獎學金,讓大學招募到真正的精英攻讀博士。
  這一動真格的調控舉措,很快引起大陸高教界的共鳴。實際上,大陸名校近年來雖歷經幾輪教改,但始終難以擺脫“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三流博士生”的尷尬局面。談及對策,部分高教界人士認為,兩地的博士生教育的“生態”截然不同,所以我們的高校若像臺灣那樣僅僅在數量上做減法,并不切題,而且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博士生的質量。
  
大陸高校:“調結構”比減招更迫切
  去年年底,臺灣教育部門就披露了一組數據:臺灣島內目前博士生每年招生約6800人、畢業約3500人,而大學提供的教職不足800人,此外再加上約有300人留學后回到臺灣加入競爭,“十年后流浪博士會比流浪教師還多。”臺灣主管教育負責人甚至如此預言。
  和臺灣地區相比,大陸地區的博士生總量要驚人得多。“我們高校的博士產量已經好幾年蟬聯世界第一了,但從博士的就業去向來說,大陸和港臺等地區存在著質的差別。”按照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諸大建的看法,港臺地區和北美高校的博士生教育,其“出口”主要定位于學術市場,因此預見到臺灣島內大學教職和從事研究的工作崗位有限,在招生“進口”作出調控勢在必行。
  “但大陸高校的博士生,很多人讀博動機并非為了學術研究,畢業后也無所謂一定要進學術機構。”諸大建認為,在規模達到“世界第一”后,我們的高校應該認真對博士生招生進行“調結構”。“如果剔除官員博士、商人博士以及刷學歷、‘洗出身’的博士,剩下來的一門心思做學問、潛心從事研究的博士數量真不多。”
  在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劉憲權教授看來,一味強調大陸高校博士生教育泛濫,客觀上遮掩了很多問題。“有些確實需要減招甚至停招,但也有一些行業高端人才奇缺。”劉憲權以他熟悉的司法領域舉例,雖然近些年法學頻頻吃到教育主管部門的“就業紅牌”,看上去行業人才已經飽和,但在一些地方法院,“法官隊伍里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一個都沒有。”和一些發達國家大法官的“高學歷”相比,顯然司法隊伍還沒有到博士過剩的地步,反而需要高學歷的人才充實其中,推動司法進步。
  
“游戲規則”不改難有根本改觀
  為了改善博士生教育質量,近年來,大陸多所名校都在陸續啟動一些改革。今年起,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將全面啟用“申請-審核”制度。而早在8年前,滬上復旦、上海交大兩校就開始在部分學科的博士生招生中試點這個制度。到目前為止,大陸約有70所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跟進。“申請-審核”制度之所“吃得開”,就是因為多了院系篩選這一道門檻,讓大學能夠選拔出更適合做科研的人,而非應試能力強的人。
  但在一些熟悉高教界內情的人士看來,這類改革純屬“雷聲大、雨點小”,對整體提升大陸高校的博士生教學質量影響甚微。
  滬上一所名校文科院系的院長指出,早在多年前,該學院就預計到人文學科的博士就業出路相對較窄,有教授建議學院減招,“因材施教,培養幾個好苗子足矣”。當時,關于高校學術大師匱乏的批評聲甚高。結果,這則建議很快就被認為是“想法太天真”,其中的內情是:一旦高校某個學科在博士生招生前對外“吹風”,嚴格考察、提高招生門檻,那么考生考慮到自己的錄取成功率,往往就會報考同一級別的其他高校。
  除了這一點,高校間校際競爭的“游戲規則”,也決定了博士生“調結構”困難重重。“教育部評估高校,博士點就是一個硬指標;學校為了排名、爭奪科研資源等等,主觀上就有做強做大的動機——這和學術研究無關,和高校的利益有關。”一位高校教授說,實際上,近年來博士生招生的“盤子”一直是相對穩定的,并沒有擴招一說。但即便是對固定的博士生名額進行動態調整,比如設定競爭性指標,按照學科的產出分配名額等,也會被認為是觸動院系的實際利益了。“博士生教育已經異化,不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而是糾纏了太多個人和學校、院系的利益!”
  不少高教界人士呼吁,博士生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