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園集聚了一批云計算、醫藥研發等高技術型的創新企業。戴嘉信 攝
“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最終是在人才,把更多的優秀人才吸納到禪城,才能夠實現我們的創新驅動,才能支撐我們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1月19日,禪城區委書記劉東豪、代區長孔海文聯袂上線微訪談時透露,禪城將推出“萬千英才”計劃,實現創新驅動。
孔海文講述了他最近從一個青年人才交流會上聽到的故事,一個來禪城工作8年的博士后工作非常順利,他在禪城能找到項目、平臺和資金,但平時忙于工作,很難找到交流的圈子,尤其是異性朋友。孔海文受到啟發,針對人才服務推出的“暖心行動”由此而來,禪城將通過“暖心”來留人。
根據統計,目前禪城區各類人才總量達到20.13萬,其中博士有384名,中組部國家人才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37人,獲得佛山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9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2人,專業技術人才85417人,技能人才11萬人,按110萬常住人口計劃,平均每2800多人就有一個博士。
如果把一個地區的人才結構比喻成一個金字塔,那么處于塔尖的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了這個地區的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近兩年隨著新興產業發展,禪城吸引了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落戶,他們的到來為禪城的產業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他們與禪城之間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
“高大上”機器人在禪城“接地氣”
1
“高大上”機器人在禪城“接地氣”
“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博士或者博士后?”金天皓機器人團隊的秦磊博士最近風頭正勁。他于近期登上了央視新聞欄目《新聞直播間 機器人來了》的節目中,介紹他的團隊如何在最為傳統的行業領域找到機器人創新應用的事業發展空間。
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背景下,進口機器人全面掌控核心零部件生產,由于國內機器人在技術穩定性等方面的瓶頸問題,美的等大型企業都在大規模采用成熟的進口機器人設備。但是,秦磊的機器人團隊卻在佛山實現了另一種突破。用央視主持人的話來說,將機器人這個聽上去“高大上”的行業,與最為“接地氣”的佛山陶瓷行業“聯姻”了。
在建陶企業的陶瓷潔具工序中,打磨、噴涂等傳統工序往往需要熟練工人冒著塵肺的風險人工操作。秦磊團隊希望的技術變革,應該把這些工序交給機器人來操作,機器人的應用就可以直接把暴露于危險生產環境的工人解放出來。
機器人在箭牌等陶瓷企業的應用,讓秦磊這位博士后找到了發揮才智與價值的空間,也讓佛山傳統制造業逐步進入智能化生產的新時代。現在,秦磊團隊信心滿滿,機器人才是這個行業生產鏈條變革的主導者。
“作為一名博士后,有人問我,留在佛山與陶瓷潔具打交道究竟值不值?我的回答是‘很值’!”在秦磊看來,傳統制造業集群與博士后的新興產業事業,相互成就了對方。
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對于產業技術創新這個問題,秦磊有著自己的感受。“創新并不是太高端的東西,創新一定是首先與產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產業技術的創新需求一定是在現場的生產線上。”他向記者坦言,盡管禪城確實在專業實驗室、技術前沿信息流動等方面的“瓶頸”,但創新一定是與這個區域的某些行業需求緊密結合的,是不能離開這片“土壤”的。當然,他的團隊中有專門的博士進行國際前沿技術的跟蹤,搜集國際最先進的拋光打磨技術是怎樣的信息,也有利于團隊在埋頭試驗的同時看清前行的方向。
正因為此,在近日與禪城眾博士專家的一次座談會上,秦磊談到,當初來到禪城、扎根禪城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他看來,佛山擁有機器人發展最肥沃的土壤,那就是雄厚的制造業產業基礎,佛山對機器人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產業集聚優勢明顯,市場推廣更容易,新技術出來后,剩下的工作就交給市場主動完成,從而形成了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這些因素構成了秦博士在禪實現“機器人”夢的肥沃土壤。
海歸博士成佛山建陶業“大眾情人”
2
海歸博士成佛山建陶業“大眾情人”
“我是70年代的大學生,后來從英國回來。我是一只腳就跨入到佛山來。雖然我的身份證是外國的,但是我在佛山的時間遠遠長于國外。”盡管不久前剛剛從佛山陶瓷協會秘書長的位置上卸任,在近期禪城區舉辦的一場禪城博士人才座談會上,尹虹博士侃侃而談的,依舊是他最為鐘情的領域——對2015年建筑陶瓷行業發展新常態的預測與對策。
事實上,這位常年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從事陶瓷教學科研工作的學者,已然成為佛山建陶圈子口中的“我們的尹虹”,乃至于此次從佛山離任,有行業報紙還專門撰文,回顧尹虹為佛山建陶行業所付出的點點滴滴,以及在剛剛過去七年間,他為佛山建陶行業帶來的“正能量”。
在佛山市簡一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林的眼中,作為改革開放早期留英回國的陶瓷專業博士,尹虹首先是一個學者。他在華南理工大學從事陶瓷教學科研30年,是全職教授,經常都會回到華工授課。另一方面,他的學者身份還造就了佛山陶瓷行業協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博士秘書長,學者秘書長。
李志林專門撰文寫到,任職佛山陶瓷行業協會近7年,尹虹一直在為佛山陶瓷、廣東陶瓷及中國陶瓷大聲疾呼,堅持站在國際視角看佛山陶瓷的發展方向。在他擔任佛山陶瓷行業秘書長的時間里,尹虹成了佛山陶瓷與佛山陶企的“代言人”。
事實上,去職之后的尹虹博士,仍是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陶瓷協會副秘書長、景德鎮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尹虹是佛山陶瓷行業的大眾情人。”有企業家這么說,也有媒體人這么說,尹博士自己也這樣開自己的玩笑。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尹虹曾撰文呼吁“這個冬天相當冷,而且時間比較長,速備棉襖,抵御嚴寒,安全過冬比什么都重要。”“棉襖論”在行業內引發諸多共鳴。事實上,每每面對媒體或者外界的某種偏頗之聲,尹虹總會第一時間進行考證和推敲,然后用一系列專業知識,發出更貼近事實、更符合趨勢、更具參考價值的聲音。
他見證了佛山陶瓷行業三十年的發展,“名聞遐邇,有口皆碑,時過境遷”,他用這三個詞總結了過去三十年建陶行業的發展。讓業界為之崇敬的是,在佛山陶瓷最艱難的產業轉移時期,尹虹認為,佛山陶瓷制造的轉型或許對佛山而言更有利,但是對整個中國建筑陶瓷產業而言,一個產業鏈極度完善和成熟的產區勢必面臨分裂。他先后通過與唯美、東鵬、諾貝爾、特地、樂華、金意陶乃至愛和陶等企業的溝通、分析和規劃性探討,最終促成了這些優秀企業紛紛落戶江西。由此,江西產區將經過自身的發展優化和市場洗禮,逐步發展成為了一個新興成熟產區。
自2008年起,尹虹每年在陶瓷行業媒體上撰寫專欄,5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每周一篇獨立稿件,定期為行業發展建言獻計、出謀劃策。同時尹虹每年編譯《世界陶瓷磚生產與消費報告》等權威行業資訊,并撰寫年度總結與分析、年度預測等文章。即使離任之際,他還是為佛山建陶行業打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釋放出了行業發展的信號——穩中求進。
尹虹對佛山建陶三十年發展的數據報告信手拈來,當他再次把自己對2015年陶瓷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做了分享后,他說,盡管在座的并非陶瓷這個行業的人,但這是對宏觀經濟大勢的分析與行業前景的意見,我希望大家相互貢獻智慧資源,這很重要。
■聚焦
平臺創新需
更接“地氣”
禪城作為佛山的中心城區,在佛山五區中城市發展程度最高,公共服務資源最豐富,這成為禪城吸引高端人才落戶的巨大優勢。根據統計,目前禪城已吸引了480多名博士落戶,如何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把這些寶貴的人才資源轉化為產業轉型的動力,是禪城面臨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現在禪城做創新驅動最缺少的并不是創新平臺,而是人才本身。”秦磊認為,目前禪城大部分博士都是聚集在學校和醫院系統里,真正活躍在產業技術前沿的、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撐的不多。
此外,他認為創新并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事情,很多時候踏實做好一件小事也是創新,“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各大建陶企業的陶瓷噴墨打印機的噴頭,其實使用的還是進口的,放眼全國范圍,都沒有真正把這個技術做得好的,因此很難把它國產化。我們常常說創新,創新并不是說要邁出多大的步伐,而是把某個關鍵環節往前推進哪怕一小步即可。”
秦磊認為,單純的創新平臺很難真正接到這個地方的“地氣”,禪城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模式,“我覺得不妨針對某些行業的集中需求,提煉出創新方向,根據產業創新的需求再去尋找創新方向,或者有團隊在進行某個領域的研究,政府可以支持團隊在企業搭建一個產學研的創新平臺。”
專題策劃:張培發
統籌:孫景峰 李曉莉
撰文:閻鋒 孫景峰 李曉莉
(來源:南方日報)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