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上海1月29日訊 (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近年來制定實施了以教學工作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的教學績效考核方案。1月28日,復旦大學向媒體介紹,自2013年起,該校實施績效工資,其中教學績效占三分之二比重,科研績效占三分之一比重。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徐雷教授表示,“所謂教學績效并不是教授授課的數量和課時數,而是包括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的學業表現等。”
從今年開始,復旦大學不論是對院系還是對老師進行教學績效考核時,將更加兼顧質和量兩方面的內容,尤其在考核院系教學質量時,將課程教學質量、教學投入、教學研究和改革、教學管理等作為“增分減分”指標列入考核內容。據悉,未來該校還將逐步增加學生培養質量在績效中的比重,2015年將增加到40%以上。2014年教學質量績效的總額超過7000萬元,2015年的總額還將繼續增長。
其中,基本教學工作量包括課堂教學、指導畢業論文、指導實習實踐活動等。教學質量包括教授上課比例、學生評教情況、同行評價情況、各類教學獎項和成果的申報及獲批情況。而減分因素包括考試管理、教學事故出現頻次、學術不端行為等。
教學績效以院系為測算單位,整體打包到院系,院系根據各自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教師完成教學工作量情況、教學效果等因素,確?冃Ф畏峙浞“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
同時,復旦大學將“代表性教學成果”納入“代表性成果的職稱評價機制”。在滿足科研和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代表性教學成果的青年教師也可以晉升職稱。
日前,生命科學學院的“80后”青年教師吳燕華因為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理科組一等獎,在破格申報副教授時,獲得學院學術委員會、校學術評議專家組高票通過,從而成為這一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近年來,復旦大學不僅繼續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還將給予“教學突出”的青年教師以政策激勵,通過制度建設確保年輕人在埋頭科研的同時,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學上。
徐雷教授認為:重視教學絕對不等同于教學的重要性超過了科研,“必須有同等的科研能力才能獲得職稱晉升資格,因為沒有科研支撐的教學是沒有后勁的。”即便是首次以教學代表性成果通過職稱晉升的吳燕華老師,她在科研上同樣也有著突出的成績,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上海市教委“晨光”計劃等的支持。
據介紹,目前復旦大學每年除去學術休假的教授以外,每年有80%的教授承擔本科生至少一門課程。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