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國科大本科生眼中的饒毅:給你在別處的科學觀

關注微信

國科大本科生眼中的饒毅:給你在別處的科學觀

時間:2014-09-11來1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91boshi

在北大之外,粉饒毅、粉“賽先生”的學生很多,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王博思就是一個。

那是8月的一天,當時還在歡度高三暑假的她,是一名準大學生。在朋友圈里,她轉發了一篇“賽先生”的文章,并從文內特意摘下這樣一句話:“真正的獎賞是一輩子享受科學。”她喜歡這句話。

文章開頭寫道:大多數進入研究院做科研的學生從很小的時候起就為科學著迷,但是他們中有很多人并沒有成為成功的科學家,有些人甚至永遠失去了對科學的熱情。為什么同樣是有才能的學生,有一些成為好科學家,另一些卻沒有?

就是這句問話,一下子抓住了王博藝的眼睛,在讀初二那年,她就有了要成為科學家的念頭。文章里這個頗具誘導性的問題完全契合了女孩兒的心思,她感覺整篇文章就像為她量身定做的一樣。

此后,她對這個公共號的關注一發不可收拾,如同她對這個公共號的創始人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的關注一樣。關注饒毅及其新聞兩年來,王博藝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從此不再參選院士”,還有施一公轉述王曉東對他的評價——“predictable”(意指可以預測)。

這也是外界對饒毅由來已久的印象:敢言,善言。但在今年7月,饒毅和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謝宇兩位科學家一起創辦并聯合主編賽先生公用賬號,被人稱作是包括饒毅在內的新一代海歸科學家改善中國科學文化環境一次身體力行的努力。

饒毅很早就有一個習慣,即閱讀大量科學期刊,比如Science、Nature、Cell等,一旦看到好文章,他便會通過電子郵件將文章轉發給朋友們上大學和讀研究生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學生。但在他看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而他所推崇的科普,即編譯他人發表的原始論文“講給大家聽”,只有更多專業的科學家參與進來,才能把面鋪得更廣。

他以為,作為教師,其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當“知識的搬運工”,而課堂上的傳道授業和課外的文章分享也是殊途同歸,都是一個師者應該做的事情。他希望借用新媒體來搬運科學知識,讓更多的學生以及社會大眾浸泡在科學文化里。

一個直觀的數據顯示,最近20篇的賽先生文章的平均閱讀量達到9000之多。賽先生的讀者早已邁出了北大圈子。在中科院大學的王博藝身邊,就匯聚了不少當年中學時代的生物競賽金牌得主,在他們的微信朋友分組里,賽先生的文章常常是引爆群內話題的一個由頭。

曾經,為了備戰生物競賽,王博藝在學校家長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下,在高中宿舍里打著手電筒自學了11門大學教材,度過了一段每天直到凌晨4點才開始睡眠的日子。那時,她對于科學世界更多的是充滿了好奇,而對于科學家和科學界的理想、精神、風氣,她了解得并不多。

在賽先生一篇創刊詞里,她讀到魯白這樣一段話——我們要讓更多人感受到“科學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足球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你可以不是球員、教練或裁判,不一定要到足球場,但你可以半夜起來看球,了解球星的精彩人生。

不過,這些在課堂之外的“科學觀”,并非每一個站在三尺講臺的老師,在有限的45分鐘里都能開口說出來,但對不少的95后大學生來說,很多他們急于知道的道理和未來的方向,有時,只能在深夜的宿舍床鋪上,通過那逼仄的手機屏幕和有限的光亮,才能覓尋和感受得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認知科學觀的渠道正在從三尺講臺轉移到4英寸的手機屏幕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