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大公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隸屬于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成立于2002年,主要從事信用評級、信用風險研究與信用信息服務。公司除了從事間接融資產品信用評級之外,正在抓住國家積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在全國各省市為地方政府、行業、園區、商圈和企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信用信息標準化、信用服務專業化”的方式,推動“信用中國”和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
公司目前設有評審委員會、技術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計劃考核委員會等4個專業委員會,以及信用研究部、評級部、市場部、客戶服務部、技術支持部、信用體系建設部、數據管理部、機構管理部、風險管理部、運營管理部和人力資源部等11個部門,以及在全國各省市陸續在組建的分、子公司。
為此,公司需要招聘和儲備大量有關哲學、社會學、公共政策、金融、財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軟件工程、法律、經濟,以及電力、農業、汽車、醫療、房地產、新能源、環保等各行各業的博士、博士后高級研究人才,以及大量培養、儲備并向各地選派中高級干部。
二、業務資質
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是唯一擁有中國評級業全部資質的企業;國內唯一擁有信用評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機構;唯一被財政部推薦參加亞洲債券市場建設的評級機構;第一個擁有全部借款和發行債券企業信用等級評估的機構;第一個提供中國行業、地區、國家信用風險研究的評級機構;集團擁有國內實力最強的行業研究院,并與天津財經大學聯合創建了中國第一所以培養信用評級和風險管理高端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大公信用學院,并運營多年大公研究院。旗下子公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經貿委批準成立,是中國最早成立的評級機構之一。大公集團擁有一支國內規模最大、學歷最高的科研人員團隊,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占員工總數的30%,擁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博士生導師隊伍及顧問團隊。
大公集團擁有獨創的、以財富創造能力為基石的償債來源偏離度的逆周期評級理論,以及相應的方法論、技術和標準體系,擁有20多年積累高達2萬多各數據項的數據庫,是博鰲信用評級論壇的承擔單位,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起草單位,世界信用評級集團的主要發起單位,改革國際評級體系論壇主辦單位,亞洲信用體系建設高峰論壇主辦單位。大公以民族品牌國際化為自任,致力于把中國人在評級領域創造的智慧貢獻給世界。
三、業務范圍
主要包括信用評級、信用風險研究與信用信息服務等三類業務。
(一)信用評級
1.借款企業信用評級
借款企業信用評級是對借款企業償債能力進行評價,評級報告主要用于企業申請貸款,為商業銀行提供授信額度參考,包括借款企業主體信用評級和借款企業項目信用評級。
2、擔保機構信用評級
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是對擔保機構代償能力、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的全面評價,給出擔保機構在經營過程中代償能力的評價。評級報告主要為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機構準入資格參考。
3、小額貸款公司股東評價及小額貸款公司信用評級
小額貸款公司股東評價是對擬出資設立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進行信用評價;小額貸款公司信用評級是對小額貸款公司主體進行的信用評級。評級報告供政府監管部門、其他股東、投資人決策參考。
4、高新技術企業信用評級、中小企業信用評級
評級報告主要用于申請創業或創新基金、爭取各種政府資源、商務往來交易等方面提供相關方決策參考。
5、企業信譽評級
對企業參加投標項目提供合同履約能力評價,以及為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提供合作伙伴的綜合信譽狀況評價。
(二)信用風險研究
公司的評級業務發展積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和風險管理經驗,基于這些寶貴的信息和經驗,公司可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信用風險管理、內部評級體系建設等相關服務。
1、內部評級體系建設
內部評級體系主要是為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提供整套信用風險管理方案及其配套制度建設。
2、中小企業行業風險指數研究
公司以多年積累的中小企業評級資料為基礎,利用現代數學和信息科學為手段,構建中小企業行業風險指數,它是開展企業信用評級的基礎性研究,也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確定行業信貸風險限額的基礎。
3、中小企業區域風險指數研究
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表現出較強的區域性,在對地區風險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地區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及地區風險評級方法,建立地區風險評價模型,編制中小企業區域風險指數,對不同地區進行評價、比較和分類,形成對商業銀行貸款和各類投資者投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報告。
(三)信用信息服務
公司通過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領先的信用風險研究技術,為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提供前沿性技術支持,為政府、行業、園區、企業和商圈等搭建社會信用體系,為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提供多樣化的信用服務產品。
1、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為政府、行業、園區、企業和商圈搭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政府各部門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并通過互聯網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信用信息舉報、查實、記錄和反饋機制,實現政府、金融機構和民間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為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等機構提供目標單位系統全面的信用信息,為監管、融資和企業合作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2、中小企業模型化評級研究
運用聚類判別分析的方法,建立判別模型,利用這個模型可以判斷企業所屬級別,為商業銀行的放貸提供基礎支持。
3、中小企業授信額度測算方法研究
通過建立中小企業風險限額度量體系,提出研究企業風險限額與企業信用空間的基本框架,為銀行提供信貸規模與中小企業配置等方面的咨詢建議,以及信貸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4、數據庫
《大公信用信息數據庫》是在長期開展信用風險研究中積累起來的信用信息資源系統,是關于企業、行業、地區和宏觀經濟的數據集合,具有涵蓋中國20年資本市場的所有債務工具信用數據的深度,覆蓋30多個地區、100多個行業、20000多個數據項的企業信用信息的寬度,可以根據需要為客戶提供訂制的數據服務,包括數字化地呈現企業信譽評價報告。
四、技術體系
大公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由《大公信用評級方法》、《大公信用評級操作系統》和《大公信用信息數據庫》構成,是一套集五十種多評級方法、數字化與模型化的操作系統、五大國際和國家權威機構數據系統為一體的數據庫技術工作平臺。
(一)評級方法
《大公信用評級方法》是建立在對國家、行業、地區、企業、信用評級方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能夠包容各種定量與定性分析技術和工具的開放性方法體系。
(二)操作系統
《大公信用評級操作系統》是評級的比較系統。它是關于已評級對象的數據庫和基于數據庫的國家、地區、行業和企業比較、數據展現及各種分析工具,其基本思路是:
1、以行業分析為前提,強調同類企業的相對比較;
2、以分析影響信用級別的核心指標和修正指標為基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3、以現金流分析為主線,考察保障程度,參考歷史信息確定級別評判標準,給出信用級別。
(三)數據庫
《大公信用信息數據庫》是關于國家、地區、企業和宏觀經濟的數據集合以及分析師進行信息查詢、分析研究和日常工作的專業信息支持平臺。公司的數據中心是為信用評級與研究提供數據服務的支持機構,全面負責大公信用評級業務的數據信息系統管理,挖掘數據資源,開發研究數據產品。
五、合作方式
公司與各博士后流動站可以按以下方式進行合作:
一是直接向大公推薦博士/博士后,包括已經在其他單位工作的博士/博士后,大公將給予獎勵。博士后在大公工作三年年薪平均18萬元,工作六年平均30萬元;擔任管理崗位者還會更高。
二是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后。大公對承諾畢業后進入大公工作的博士/博士后將給予每月生活津貼,非爽約者不必退還。
三是課題研究合作。大公將根據博士后流動站的研究力量,按招投標或指定方式給予研究課題合作。研究范圍主要傾向于與政府、行業、園區、商圈和大型企業等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合作模式選擇。
大公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究項目介紹
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迎來戰略機遇期。2014年6月27日國務院正式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國家層面首次正式提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議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現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到的同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依然滯后,因此建立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尤為迫切和重要。
作為國內信用評級領域內規模最大、最具公信力的民族品牌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信用評級集團希望在全新的領域敢為人先,勇擔重任,并決定通過下轄的大公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進行全面、有效的探索,具體來說,作為大公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組織構架中信用研究方面重要的執行部門信用研究部,目前其主要針對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兩大方面,進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應用研究。
研究課題規劃
根據《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所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專題研究組的課題序列分配如下:
(一)理論研究系列
1、信用經濟規律研究
在大公信用評級原理的指導下,研究信用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內外信用經濟理論;
2、社會信用理論研究
研究國內外社會信用體系的理論和先進經驗,在“社會管理信用化,信用管理社會化”的思想原則指導下開展社會信用理論研究和創新。
3、城市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以城市為中心,研究和總結宿遷已有的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并從理論層面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模式。
(二)商務誠信系列
商務誠信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商務誠信水平,有效維護商務關系、有效降低商務運行成本、有效改善營商環境有效改善,使各類商務主體可持續發展,為各類經濟活動高效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商務誠信分為以下領域:
1、生產領域;
2、流通領域;
3、金融領域;
4、稅務領域;
5、價格領域;
6、工程建設領域;
7、政府采購領域;
8、招標投標領域;
9、交通運輸領域;
10、電子商務領域;
11、統計領域;
12、研究中介服務業領域;
13、會展、廣告領域;
14企業誠信管理制度
(三)社會誠信系列
社會誠信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社會成員之間以誠相待、以信為本,形成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社會誠信分為以下領域:
1、醫藥衛生和計劃生育領域;
2、社會保障領域信;
3、勞動用工領域;
4、教育、科研領域
5、文化、體育、旅游領域;
6、知識產權領域
7、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領域
8、社會組織領域;
9、互聯網應用及服務領域。
依照《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所劃分的23個領域,理論研究系列3個課題,專題研究組將規劃26個研究課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二、課題研究思路
1、研究行業領域特征
《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對每個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都有具體的要求,這是與各個領域的不同行業特征決定的,因此專題研究組開展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每一個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要求,發現每一個領域的行業特征。行業領域所涉及的企業也千差萬別,以生產領域為例,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特種設備生產企業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產、銷售企業和爆破企業或單位,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就是健全安全生產準入和退出信用審核機制,促進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而食品、藥品、日用消費品、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則為,加強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生產和加工環節的信用管理,建立產品質量信用信息異地和部門間共享制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認真確認行業領域中的各科類企業的特征。
2、研究總結行業領域的信用風險
在行業領域特征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行業領域的信用風險,為制定信用體系建設模式提供指導。仍以生產領域為例,其中藥品行業的信用風險就可能為行業資質認證、產品狀況、經營規模、研發技術、采購渠道、銷售渠道、經營管理等環節所產生的風險,與同領域的其他企業存在巨大的差異,因而同一領域中的不同行業類型的信用風險源有較大差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確認行業領域內不同類型企業的信用風險特征。
3、研究制定信用體系建設模式
根據所總結的行業領域內不同類型企業的信用風險源,設計制定不同的信用體系建設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旨在為技術標準開發和產品研發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成果
根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的要求,信用研究部將結合以下六個維度進行應用產品的開發:城市、行業、企業、農村、關鍵人群和互聯網,結合信用建設部的市場需求和大公集團在行業20多年的經驗積累,逐步形成城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行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關鍵人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互聯網交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解決方案等,并在此基礎上,由信用研究部的技術開發處和產品研究處形成技術和產品。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