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展宏,博士,副研究員。2009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專業,2015年博士畢業于美國匹茲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5年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所,入選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開發導電聚合物及碳納米材料對神經電極功能修飾,藥物控制釋放材料,柔性神經電極,在體神經遞質檢測傳感器等新型神經環路解析與調控技術,從而解析癲癇等神經疾病中本能行為與習得行為改變的環路機制。第一作者發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文章,目前已發表SCI論文10篇,被引用300余次,研究成果兩次在美國神經科學年會做口頭會議報告。目前主持國自然青年基金,廣東省基金,深圳市基金各一項,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等多個項目。參與了多個聯合創業項目,獲得過2015年Randall’s Family Big Idea Competition,Michael G Wells Competition,The Pitt Innovation Challenge,2018年“率先杯”,中美創客大賽深圳賽區優勝等創業獎項,已經得到投資并在持續研發。
[實驗室主頁]:http://bcbdi.siat.ac.cn/index.php/member2/showMember/nid/26.shtml
[招聘崗位]:博士后\研究助理\客座學生
[招聘人數]:2-3位
[學歷要求]: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
[海外經歷要求]:不要求
[招聘條件]:
1、對系統神經科學和神經生理學、電化學、材料科學、信號分析等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方向感興趣,學科背景可以是神經科學、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等方面。
2、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和職業操守,具有相對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熱愛研究工作,踏實嚴謹,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3、可閱讀英文技術類文檔,能搜集領域專業信息,有較強的撰寫學術論文及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
[研究方向]:
1)神經生物學:小動物的外科手術、光遺傳、在體/離體電生理、行為學、免疫組化等實驗工作。
2)神經電極材料:腦機接口電極陣列研發與改進,生理信號(電、化學、光學等)傳感器研發,微納器件制備,生物相容材料合成以及檢測等實驗工作,含腦電/無創刺激電極等一種或幾種,也包含電化學傳感器等方面。
3)信號采集與分析:計算軟件和/或硬件的編程,分析神經相關數據(電學和/或光學信號及行為學等數據)。
[工作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西麗深圳大學城學苑大道1068號(518055)
[其它說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繳納五險一金,按月發放用餐補助,協助申請符合標準的人才補助、研究基金等。
[申請方式]:
有意申請者需提供個人簡歷(中英文簡歷各一份)及自愿提供的補充材料,發送至:zh.du@siat.ac.cn(郵件主題請注明:姓名+畢業院校+應聘崗位)
[腦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于2014年11月16日正式揭牌成立,目前已與香港科技大學、MIT麥戈文腦研究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等院校的國際一流腦科學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目前全職員工173人,學生90人,共263人。高級職稱以上共35人;中級員工66人,初級員工72人;其中博士以上學歷員工80人。目前,依托先進院,腦所牽頭籌建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
已設立四個研究中心和一個諾獎實驗室:
1、腦功能圖譜與行為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本能情緒的腦連接圖譜解析;腦疾病的腦圖譜變異基礎研究;功能連接圖譜解析技術開發。
2、腦認知與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認知與行為的神經環路基礎;神經科學-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研究和類腦智能技術;神經計算與神經信號處理;腦疾病相關認知功能異常研究。
3、神經發育與退行性腦疾病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神經發育和可塑性調控的分子機制;神經發育性和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新的生物標志物、診斷和干預策略研究。
4、基因編輯腦疾病動物模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非人靈長類神經疾病動物模型的構建;神經疾病致病機理和干預機制研究;神經分子遺傳學工具的開發和應用。
5、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研究方向:神經可塑性包括短時程和長時程突觸可塑性的原理和機制;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基礎;藥物成癮的神經機制和干預策略研究。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