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乃“非常之功”,那么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豐富經驗的優秀人才就是“非常之人”。進入改革的攻堅期、深水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需要人才、呼喚人才。近日,中組部部長陳希在北京中關村調研時提到,中國熱忱歡迎更多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熱忱歡迎更多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兩個“最大熱忱”,釋放了中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烈信號,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才開放發展觀。
開放的用人視野,是招龍引鳳的前提。古語云,不拒眾流,方成江海。要成為一個人才大國,乃至人才強國,首先得不唯地域、不避親疏,具備容才的雅量。早在2014年與外國專家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隨著中國開放發大門越開越大,除了文明互鑒、發展同商、環境共治,科學技術知識的共享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共建也是大勢所趨。不為所有,但求所用;不能所用,也不暴力強求。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民族品格,吸引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數百萬人次的外國專家來到中國工作。在中國,從沒有回不了自己“家”的外籍學者,也沒有“自由”受限的海歸人才;從沒有突然“被封殺”的實驗室,也沒有平白“被抑郁”的科學家。以人為本、以才為本招賢納士,真正的有識之士才會近悅遠來、趨之若鶩。
開闊的事業舞臺,是儲才培智的基礎。一個開放包容的人才強國,不僅要胸襟寬廣,還需有一個可供人才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比起世界其他各國,“中國磁場”在人力資源競爭中的一大優勢便是幅員遼闊、市場巨大,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方天地。據統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超過3/4的人都曾有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經歷,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業者中有15%是海歸,僅2018一年我國就累計發放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證33.6萬張。吸引這些外籍人才、優秀學子來華或回國工作最重要的原因,都是中國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人才最看重的不是名氣、金錢、待遇,而是成長的舞臺、發展的空間。敞開懷抱引進的各路賢才,若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其馳騁發揮,就算政策再優、待遇再好也難以長久維系。唯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開放的人才戰略才能釋放最大的人才紅利。
開明的人才環境,是栓心留人的關鍵。自古良禽擇木而棲。哪里的人才政策好、發展環境優、宜居指數高,人才就會奔向哪里去。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快,人才的全球性流動亦是大勢所趨。對于具有一定眼光和心氣的高端人才而言,環境越是束縛就越想逃離,環境越是自由就越想留下。眾所周知,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長期網羅全世界頂尖人才,就是因為有著水深林茂、循環共享、來者不拒的友好人才環境。一個開放包容的人才生態,不僅會吸引“鳳凰”的到來,還能產生“一花引得百花開”的帶動效應。尊重海歸人員、外籍專家的流動規律,以更加靈活、更加自信的姿態挖渠引水、筑巢引鳳,也必能更好地激發人才的活力和創造力,使中國真正成為全球各地人才創新創業的沃土、追逐夢想的樂園。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