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雜交稻的研發剛剛起步。我們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獲得可抗海水濃度0.8%—1%、畝產產量達300公斤的海水雜交稻品種。”2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的首屆國際海水稻學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而這一研究項目,還將結合最新研發成功的第三代雜交稻技術進行。
3億畝鹽堿地,可以多養活3億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堿地。其中,有潛力進行農業開發的此類土地約3億畝。而根據我國“水情”,咸水湖水儲量亦遠超淡水湖水儲量。如果能把此類資源利用起來,培育和種植海水稻,將灘涂變良田,糧食增產頗具想象力。同時,可節約大量淡水資源。
“現在海水稻中的半野生稻品種,產量較低。一般只有100多斤。最好的記錄也就150斤左右。我們的目標,是利用2000萬畝灘涂,加其他鹽堿地,共計1億畝,力爭培育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雜交稻。這個成功了,增產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如果按照3億畝鹽堿地,種植海水稻畝產可達300公斤計算,可多養活3億人。”袁隆平算了一筆賬。
海水稻,即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因種植于鹽堿地環境,水稻礦物質含量較高,且不易受傳統病蟲害侵害,不需農藥,化肥用量也少。利用鹽堿地種水稻,也是國際水稻界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據國際水稻所統計,在世界各地江河入海口的半咸水區域,至少發現了二十多種自然條件下野生的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但,這些野生耐鹽堿水稻普遍產量低,無法直接推廣。因此,需育種家將野生稻耐鹽堿基因鑒定后,通過現代育種技術,進行品種培育。
我國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基礎性研究的進展。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所所長王才林介紹,去年底啟動、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的“十三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耐鹽水稻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截至目前,已篩選出耐鹽種質資源309份,培育出了耐鹽濃度在0.3%—0.8%之間的41個新品系,其中37個品種進入區試。并已建立了一套耐鹽水稻鑒定和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體系。
海水雜交稻再“雜交”,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試牛刀”
海水稻育種,分常規稻和雜交稻育種。袁隆平表示,雜交水稻因具遠源雜交優勢,在利用世界各地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進行雜交中,更易獲突破。雜交培育出的品種,優勢或更強,增產潛力更大,抗病性更理想,更適合產業化推廣。而這一研發,將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進行。讓人關注的還有,這項研發將結合最新的、基于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的第三代雜交稻技術進行,以提高海水雜交稻配組成功率,解決品種南北方廣泛適應性問題和全球配組推廣問題。
會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新奇,做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報告。這也是這項技術首次在媒體前全面解讀。
我國雜交稻育種,目前已廣泛應用的為第一代和第二代技術。第一代三系法雜交稻育種,以細胞質雄性不育性為遺傳工具。全國現有的近半雜交水稻面積栽種的是三系法培育出的品種。三系法品種育性穩定,但因恢復系、保持系材料尋找困難,選到優良新品種概率較低;第二代的二系法育種,選育優良品種的幾率大大高于三系法,也是目前超級稻育種最主要的方法。不過,它的育性易受氣溫變化,特別是異常極端高低溫氣候的影響。
第三代是以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育種法,則既兼顧了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又克服了前面兩者的缺點,制種和繁殖簡便易行。
這種方法用到了基因工程技術來繁殖不育系。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袁定陽、研究員李新奇均肯定的表示,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繁殖出的不育系,為非轉基因種子。對于培育品種難度更高的海水雜交稻來說,這種方法成功率或更高。
(科技日報三亞12月20日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