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衛翀華在北極海冰上進行水聲實驗
歷時78天,累計航行13000多海里,最北到達北緯82度52分,中國第七次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預定考察任務凱旋。在128名考察隊員中,中科院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副研究員衛翀華是一名“新兵”,也是我國水聲學領域赴北冰洋進行實地專業科學考察的第一人。
“在北冰洋地區開展冰區水聲實驗,為北極地區水聲環境建模提供了實測數據,為未來的水下導航、通信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技術儲備。”衛翀華說。
北極獨特的水聲環境
北極地區地理位置獨特、氣候寒冷,北冰洋的大部分區域終年被海冰覆蓋,因此也形成了獨特的水聲環境。
衛翀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水聲研究并不神秘,“就像人站在空曠的山谷里大聲呼喊后,會聽到陣陣回聲,水聲實驗就是研究聲音信號在水下遠距離傳輸的過程。”
在北極及其毗鄰海域,由于冰蓋與水下冰脊的存在,給水下航行直接利用衛星系統進行通信和導航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得水聲方式成為水下航行唯一可靠的信息傳輸手段。
不過,中科院院士李啟虎坦言,中國對北極地區的聲學特性研究幾乎是空白。能夠了解北極及其毗鄰海域的水聲環境,是他多年的心愿。
李啟虎表示,收集水聲數據資料,掌握北極地區海域水聲環境規律及機理,建立北極背景場、聲信道模型,利用北極海洋環境水聲效應,開展北極水聲環境適配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是保障我國北極地區航行安全,以及提高裝備環境適應性,提升通信、導航等技術水平的重大前沿基礎研究需求,符合中科院著力于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的宗旨。
2014年,在李啟虎的倡導下,中國第六次北極考察設置了水聲學方面的內容,開啟了北極及其毗鄰海域水聲學研究的序幕。
“今年我們有人去了,雖然只是初步的成功,但填補了我國中高緯度海域及極地聲學研究的空白,將為水聲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北極海區水下聲學通信、水下聲感知等實用技術奠定堅實的基礎。”李啟虎說。
探聽冰下的聲音
在李啟虎的引領下,中科院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主任黃海寧、研究員尹力等投入大量精力,帶領團隊對極地聲學進行了潛心研究,并積極籌劃部署,協調參加第七次北極考察。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王越超、處長李才興高度關切極地聲學研究,多次聽取項目組的研究進展及考察安排匯報。
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極地中心也對北極聲學考察給予了充分重視,特地安排水聲學科研人員參加第七次北極考察,經過協調,決定以衛翀華為主執行本次北極聲學考察。
8月4日,“雪龍”船進入北極冰區,衛翀華在短期冰站和長期冰站各開展了一次實驗,主要包括中頻水聲通信、低頻水聲傳播以及海洋環境噪聲采集等。
8月20日,第七次北極考察進行最后一個冰站作業。受風浪影響,“雪龍”船無法在浮冰邊緣停船,20余名科考人員乘坐“黃河”艇到達短期冰站作業區,衛翀華就是其中之一。
“為方便大功率發射需求,實驗系統發射端布設于‘雪龍’船后甲板,便于運載的實驗系統接收端則要通過‘黃河’艇布設在冰面上。”衛翀華回憶說。
抵達短期冰站,衛翀華先把實驗系統發射端設備搬到冰面上,用電鉆在冰面上鉆取一個冰孔。在連接好6個水聽器和2個深度傳感器組成的接收水聽器基陣后,他把接收水聽器基陣由冰洞放入水中,測量環境噪聲及“雪龍”船航行噪聲。
隨后,“雪龍”船緩緩駛離短期冰站,停泊在10公里外海域。船上的隊員把發射端設備連接好,再從后甲板將發射換能器和監測水聽器布放到海中。信號發射完成,“雪龍”船又駛回原地,在距離“黃河”艇2公里處再次發射信號。
在此期間,衛翀華一直在浮冰上接收信號。為了避免信號干擾,“黃河”艇關閉了發動機和電暖氣。在寒風中連續工作了7個小時的衛翀華,雙手發抖,嘴唇發紫。“冷”也因此成為他對北極最深刻的印象。
在北冰洋冰區開展水聲實驗既艱難又難得。“經過這一次科考,中國水聲界終于有了對北極海區的感性認識和第一手材料。”衛翀華希望,爭取參加第八次北極考察,做更多的工作。
站在新北極聲學的起跑線上
聲學實驗受環境影響非常大。“整體而言,我們的設備經受住了北極特殊環境的考驗。”中科院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研究員田杰告訴記者,這次拿到北極做實驗的魚唇式換能器,是由聲學所自主研制的低頻換能器,差不多只有A4紙那么大,它的體積、重量較同類設備具有很大優勢,更便于在浮冰上進行人工布放。
不過,這次北極之行,衛翀華也發現一個問題。“我們的設備應對近海、大洋是可以的,但是在北極地區還是有些不適應,主要是防冰的能力相對很弱。布放過程中一發現有冰,就很緊張,需要非常小心地避讓。”
對此,李啟虎表示,由于北極地區常年低溫的特點,水聲測試設備、系統的硬件都要進行特殊的設計,特別是準備在冰上工作的電子設備必須有特殊的防護措施。擔任與衛星或水下平臺通信任務的浮標系統,更要有經得起低溫考驗的機械、電子部件。
此外,衛翀華認為,設備的可操作性還要進一步改進。“北極地區的條件惡劣,風浪、氣溫等都會對設備和人的操作產生不利影響,未來的設備要向無人方向發展。”
隨著近年來世界海洋大國對北極地區的空前關注,北極聲學也有了新的發展。2014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ONR)在公布水聲研究計劃時,明確三大學科,即淺海聲學、深海聲學和北極聲學。
“由于北極環境的持續變化,新的課題不斷涌現。”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團隊表示,“國外紛紛開始重新審視、加強研究北極聲場,我們將密切關注,爭取迎頭趕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