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佳雯
話題:科技扶貧
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又給精準扶貧工作緊了緊閥。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目標明確、任務艱巨,更需要相關部門在扶貧工作中多花些心思。科技的力量或許可以成為精準扶貧工作中新思路的切入角度。
自2016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7部門聯合發布“科技扶貧行動方案”以來,科技在扶貧中的作用得到了各界重視。而在扶貧中,科技究竟有何作為?脫貧工作如何在技術支撐下創新模式,為貧困人口帶來實惠?對此,代表委員們有話說。
訪談嘉賓: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農林科學院院長王艦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戴曉鳳
技術讓扶貧從輸血變造血
《中國科學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科技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孫丕恕:長期以來,我國扶貧脫貧工作普遍使用“漫灌”手法,低效的根源在于無法實現“精準化”。我認為實現精準扶貧,要解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評估三個方面的問題,而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扶貧工作中,開展大數據精準扶貧,可有效把貧困人口找出來,把致貧原因摸清楚,把幫扶措施落到位,把扶貧政策送到家,從而打贏扶貧攻堅戰。
《中國科學報》:科技成果如何應用到精準扶貧的實際工作中?
謝德體:精準扶貧要有針對性,科技人員應幫助貧困人口掌握農業技術、手藝。只要掌握了技術,無論在當地謀生或出去打工,都能幫助貧困人口解決問題。過去扶貧工作,光靠送羊羔、豬崽、種苗,解決的都是暫時性的問題。現在依靠科技扶貧,可以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王艦:我所從事的馬鈴薯研究和扶貧工作聯系也很緊密,在西北地區是老百姓最主要的一個收入來源,對扶貧工作的影響也是比較直接的。我認為,科研人員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做好,讓老百姓通過應用我們的技術成果增加收入。
智力扶貧不容忽視
《中國科學報》:如何看待智力扶貧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
謝德體:真正扶貧還是要扶智力,讓貧困人口掌握一定的技術、學習一定的知識,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另外,政府采取下派干部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都是派下去具有一定技術、知識的干部,這也是智力扶持。村干部文化知識層次越來越高,就更易于解決貧困問題。如今,國家號召大學生、有專業知識、能力的人到貧困地區去任職,包括鼓勵大學生、研究生回家創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貧困地區教育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戴曉鳳:我建議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教育扶貧的根本目的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正是推進貧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因此,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就成為當務之急。
扶貧模式創新還需因地制宜
《中國科學報》:科技如何幫助精準扶貧工作創新模式?
孫丕恕:大數據精準扶貧就是一種創新的扶貧模式。它就是按照“扶貧+”的思路,運用“互聯網+”等云計算技術,融合扶貧部門和各有關部門的數據資源,用大數據甄別貧困人口、管理扶貧項目和資金、開展貧困監測和評估,進而實現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為各級決策層、各級扶貧部門提供決策支持,為各級監管部門提供資源協助,為貧困群眾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謝德體:從今后農村發展和城市人口對旅游的需求來看,鄉村旅游是很好的產業,應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解決貧困、持續脫貧之后如何發展的有效途徑。依托區位優勢創新扶貧模式,鄉村旅游也可以成為一種選擇。
《中國科學報》:對精準扶貧工作還有何意見建議?
謝德體:我認為,應當將鄉村旅游用地增加為一種用地類型,從建設用地層面保障農村發展的權利。同時,在扶貧工作中,還應注重扶植鄉村集體經濟,使之成為脫貧以后鞏固扶貧成果的重要途徑。
戴曉鳳:我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專項政策,明確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的統一建設與管理標準,并將貧困地區列為優先發展區。同時,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人員配備、保障教師待遇等措施,讓貧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教育資源。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