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深圳11月16日電(呂紹剛 王星)11月16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展示會(以下簡稱“高交會”)在深圳舉行。當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科院原院長、兩院院士路甬祥在開幕論壇發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科技與制造強國”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加強科技與產業創新應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持續投入。
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迎來發展新機遇
“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技術交叉融合醞釀新突破,將引發新產業革命。”路甬祥表示,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正迎來發展新機遇。
“必須抓住世界科技、產業變革與我國發展方式轉型歷史交匯的難得機遇,遵循經濟社會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推動向世界科技與制造強國的歷史跨越。”路甬祥說。
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無線寬帶基礎設施等居世界前列,移動終端用戶超過10.6億,大數據應用、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技術領跑全球,華為等一大批信息網絡企業快速崛起。“我國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與產業創新機遇無限,但也面臨可能被發達國家從云端掌控,以及信息網絡安全等挑戰。”路甬祥深表擔憂。
開放融合成為知識網絡時代新常態
進入知識網絡時代,科技與產業創新將呈現哪些新的特點呢?路甬祥在演講中表示,綠色低碳將成為新目標,網絡智能成為新業態,如萬物互聯、實時傳感、VR/AR、AI成為核心技術,將實現網絡協同智能制造、設計創造網絡智能產品、裝備與服務,還將創建網絡智能企業與社會。
“開放融合成為新常態。”路甬祥說,這包括方方面面的開放融合,比如學科交叉、產業跨界融合,創新方法多樣融合,終端·云端/軟·硬件深度融合,跨國人才智力、大數據、大科學工程、全球網絡等開放融合。
“在知識網絡時代,合作共贏成為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新追求,能源運載、空間海洋、高端制造、醫療健康、微納系統、安全國防等戰略新興領域則成為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新高地。”路甬祥說。
科技基礎前沿創新積累亟待加強
“基礎核心技術缺失,科學知識創新與前沿技術創新儲備薄弱,是制約影響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根源和瓶頸。”路甬祥指出。
路甬祥表示,加強科技基礎前沿創新積累,必須加強對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的持續投入,著力支持信息、材料與制造、微納、生命、能源等領域的基礎前沿研究,為科技自主創新提供前沿知識與原創技術支持。
“應充分發揮科技與產業網絡和大數據優勢,應對知識網絡時代的挑戰,在網絡、數據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加大前瞻部署,在網絡機構、數據分析理解、超級計算、安全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取得原創突破。”路甬祥說。
此外,路甬祥認為,還應積極支持各學科領域跨界交叉融合研究,以及下一代信息網絡、能源資源、先進材料與高端制造等科技與產業發展前沿問題和戰略方向的定向先導研究,為創新發展和中國創造儲備前沿知識基礎和戰略技術。(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