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
生態系統是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它可以直接為我們提供食物、木材、淡水、燃料;調節氣候、控制洪水、減少疾病、減輕污染;提供美學的、教育的、精神的服務,保證人類的安全、健康和高品質的生活。
目前,生態系統服務是國際上生態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熱點。2006年,英國生態學會通過問卷調查生態和環境科學家和管理者列出來100個與決策和政策相關的生態學科學問題,生態系統服務位列第一。
然而,生態系統的退化問題正在日益加劇。2000年至2005年,聯合國組織了開展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進行評估,選擇了24項指標,結果顯示其中15項服務正在退化。2008年,世界銀行評估數據顯示,當時中國的污染和資源的損耗已經占到GDP的9%。我國資源環境面臨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壓力,綠色發展任務艱巨,生態文明建設需求迫切。
當今社會,我們大力提倡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一種革命性的反思。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以生態為導向的現代化,倡導的是一種物質多級利用、循環利用的綠色發展的理念,旨在以較小的自然消耗獲得更多的人類福祉,提倡的是可持續的發展。通往生態文明的新路徑,是以綠色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引領性思想,黨的十八大也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那么,面對迫切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我國該如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切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認為,首先要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可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比如說在日本的九洲生態工業園,上一個工廠的下腳料可以成為下一個工廠的原料,形成循環利用、多級利用來形成一個工業產業園,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節約能源和資源。同時,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比方說,綠色制造能夠降低產業的能耗和污染,發展循環經濟。此外,科技還可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能力。
第二,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很多傳統產業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轉化,通過接續的產業技術改造,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同時,加強高校研究所和企業的合作,推進新的科技成果轉化來替代原有的傳統產業。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方面來進行約束,我國目前這一方面也在有一些進展,比方說,新的“環境保護法”已經通過了全國人大審議,環保部也在制訂
“水十條”“氣十條”“土十條”等,發改委推動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
第四,建設生態文化,吸取中國古代和世界先進的生態環境的思想,營造良好的綠色文化氛圍,增強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理念,創造綠色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對生態理念的認識,使人們意識到節約能源、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最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奠定人才基礎,推進教育創新,培育勇于并敢于創新創業的人才,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和發揮才能的文化環境。(本報記者倪思潔整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