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琦
2017年是“十三五”決勝階段的關鍵一年。如何實現科技創新,并使其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我們當前發展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今年春節假期后首個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方案》赫然在列,標志著中國特色科技智庫建設進入新階段。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家高端科技智庫該如何構建,如何才能發揮出科技智庫的最大力量為國解憂,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智者引領
“科技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最主要的智庫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認為,建設好科技智庫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和企業智庫”;同年12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25家單位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表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這兩個濃縮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精華的部門,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難以估量的智力支持。
“專家們把握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提出咨詢建議,開展科學評估,進行預測預判,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讓現代化建設少走彎路。”李蘭娟說。
回眸歷史,我們國家發展中很多重大戰略決策,都與科技界的建言息息相關。在我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973”計劃等重大決策的制定中,專家們的咨詢意見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強國須先強智。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看來,科技智庫主要起到引領的作用。“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就是要在重大決策中發揮思想引領與重要支撐作用。”
“智庫的成果如何更好地為實際服務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王夢恕相信,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功能發揮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前景。
一線調研
科技智庫可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
“拍腦袋是想不出來的。”李蘭娟告訴記者,每一份報告、建議都要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其中對我國現狀問題的發現都來自調研、來自一線。
一位曾參與中國工程院“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的青年科學家告訴記者,他們的項目組近20位院士、100多位專家組成,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到地方、企業進行了廣泛調查和深入研究。
她記得,那兩年的出差頻率很高,一個月有半個月都在調研,每天調研四到六家單位,一家接著一家,強度很大。調研組每到一處,最后都要在當地開一個座談會,把主抓設計的部門領導、相關企業的負責人都請來,了解來自政府和企業的一線工作者的認識和看法。
兩年后,項目組興奮地看到,“提高創新設計能力”作為提高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列入了《中國制造2025》。
歐陽鐘燦對此也深有感觸:“出思想,需要一個研究的過程,要花很多時間,要做很多調研。”
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其高端科技智庫的職能,由歐陽鐘燦領銜組織“基礎研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大咨詢項目,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建議。
“光為弄清液晶的發展史就看了600多頁的資料。”歐陽鐘燦至今清楚地記得,當時利用到臺灣開會的機會,把一箱箱的資料搬回來。
跨界合作
任何一個公共政策問題都涉及到各種專業知識。稍有不慎,釀成錯誤決策的成本是巨大的。
“這就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都參與進來。”歐陽鐘燦以“基礎研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大咨詢項目為例,指出“參與項目的不光是有相關專業背景的院士,也有一線科研人員,還有來自企業的,甚至是有國外經驗的。”
最后,這份花了三四年時間完成的咨詢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批示,相關部委專門召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并隨即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合辦公室及專家委員會。
“只有對國家發展真正起到作用,這個報告才有用。”歐陽鐘燦說。
“我國全民健康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是中國工程院2014年啟動的重大咨詢項目,項目組成員以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為主,還包括了工程管理、信息與電子工程、農業、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機械與運載工程等多個學部以及來自中科院的院士,共83位院士、近百位國家相關部委的管理干部和近千名來自學術界產業界的專家參與。項目歷時兩年多完成,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醫改辦及有關部門認真吸收報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力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持續深化醫療改革,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福祉。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李蘭娟表示,從決策方案的提出、評價,到最終方案的選擇,必須綜合各方專家的集體力量,經過不斷的討論、修正,才能逐漸變成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