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化和教育是延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博士生培養也是一個國家學術發展的希望。每一起學術不端事件,都不是小問題,都不能放任自流,都要深究到底,深刻反思。
有媒體報道,東北大學一名博士生與華中師范大學的一名講師相隔2個月發表的論文大面積雷同,根據初步調查情況顯示,抄襲方應為東北大學博士生。
近年來國內博士生抄襲事件屢屢發生,學術界、媒體對此口誅筆伐,各涉事高校也基本根據相關規章制度,或開除學籍,或追究導師責任,問責和處理不可謂不嚴格。博士生抄襲事件頻發,一方面是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折射出博士生培養的病灶。
首先,博士培養是否過于偏重社會化導向?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具有學歷社會的傾向,學歷社會的典型特征是學歷越高往往更加容易獲得相對優渥的工作。這使得國人讀博的功利色彩越來越濃,很多人讀博乃是為了獲得通向更好工作的敲門磚,而不是為了成為專門的學術人才。于是,在讀博這條路上,擠滿了各路人士,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以學術為志業”的人卻不多。馬克斯·韋伯之所以將學術生涯比作一場“魯莽的賭博”,是因為當時德國的制度設計能夠最大程度上篩選出對有志于學術的人:一個博士畢業后,先從大學的編外講師做起,在未升為正教授之前,并無任何政府俸祿,僅僅依靠在學校開課獲得學生的聽課費度日,并且不知道這種清貧的日子要持續到多久。但也正是這個漫長且淘汰率極高的過程,考驗著每個人對學術是否有足夠的熱愛和虔誠。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基本不會選擇讀博士,即便讀了博士之后,也要考慮到后面的層層考驗,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博士培養的學術化導向。
其次,博士考核機制是否加劇了功利化色彩?目前國內大學對博士畢業的論文發表數量和級別基本都有較為嚴格要求,比如人文社科類需要發表多少篇CSSCI期刊的論文,理工科類需要發表多少篇SCI論文,都有明確規定。很多博士生為了達到畢業要求不得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很多論文代寫、發表中介機構大量存在便證明其中巨大的市場需求。大學不僅將論文發表和博士學位捆綁,還與各種獎學金和榮譽稱號捆綁,通過強有力的激勵手段來推動論文發表。因此,就會不時出現東北大學這位博士生的這種情況,要么為了達到畢業論文發表要求鋌而走險,要么因為功利熏心而試圖賭一把。
再次,大學對學術道德自律和教育的重視夠不夠?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因此行動者道德感的養成也很重要。這些年我國出現的學術剽竊、學術腐敗事件,不可否認有制度不完善、規范未健全等他律方面的原因,但問題更主要是出在學術人員的自律上,是學術道德底線的坍塌。而對學術道德的自律,不僅僅關乎學術人員的個人道德操守,更關乎大學的聲譽,甚至關乎國家的聲譽和社會風氣。我們應當捫心自問:如今國內大學除了對博士生論文發表進行各種激勵之外,學術道德教育是否也盡力了?是否能讓這些初入門的年輕人對學術精神和學術倫理有更多正確的認知?
學術、文化和教育是延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博士生培養也是一個國家學術發展的希望。每一起學術不端事件,都不是小問題,都不能放任自流,深究到底,都要深刻反思。唯如此,我們的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事業才更有希望,我們的學術道德和大學精神才會更有尊嚴,我們的社會良知和倫理底線才更加牢固。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