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當前,“雙一流”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不僅不少大學翹首以待,唯恐錯過加快發展的機遇;媒體和公眾也未見其形先聞其聲,時刻關注其“閃亮登場”。但如此熱切的期盼,反而讓人有點擔憂:“雙一流”建設是件好事情,但不能用力過度,因為它不是全民運動,不應成為震天響的口號。
打個比方,“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現了體育的宗旨,放之四海而皆準,可以成為口號;但“勇奪奧運金牌”就不能成為口號,因為它只對少數人適用。除非降低標準,否則“雙一流”不可能遍地開花。全國幾千所大學都來爭創世界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這不現實。“雙一流”建設應該只是眾多教育制度安排中的一種,我們還有很多評價體系以及撥款機制,并非“自古華山一條路”。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有幸入列的大學,“三千寵愛在一身”;不幸落選的大學,“化作春泥碾作塵”。這顯然不是理想狀態。
任何國家都會在某一段時間集中精力做某件事,如果整天想著一碗水端平,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但我國各地差異較大,一項政策的提出必須想其利也計其弊。我們在推進“雙一流”建設時,須認真考慮如何幫助高等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防止馬太效應加劇。既要效率、又要公平,這當然是個難題,但并非完全無解。
“雙一流”建設有利于增強競爭意識、撐開博弈空間、打破僵化格局,但主要受益者還是那些傳統名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合理的。除非人為干預,否則大學評比不可能出現“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局面。但對于那些自我感覺“可上可下”——不跳沒有、跳一跳則有可能的大學來說,必定格外著急且特別用力。于是,隨著“雙一流”建設的穩步推進,我國大學有可能進入一個發展格局變動期。要防止西部某些原來就沒有985大學、高等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的地區在這次大學重新“洗牌”中受到損害,尤其是由于人才外流而受到損害。大學教師“孔雀東南飛”的現象長期存在,如何幫助西部地區的大學培育、引進、留住人才,這與“雙一流”建設同樣重要,應該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
對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地區的大學來說,如何實現人才的在地化,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最近20年,我國大學水平迅速提升,這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很多掌聲。但也應注意,由于經濟實力等因素,相對于上世紀50年代或80年代,一些地區大學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辦好大學的關鍵,除了生源,就是教師。在一些教育事業較為發達的國家,不同大學教師的實際收入差別不是很大,其“人往高處走”的吸引力主要在發展空間而不是薪水。人才流動是大趨勢,比起真金白銀來,道德說教往往顯得有些蒼白。如何讓更多高水平教師心甘情愿地留在西部地區的大學,相關部門應有更多對癥下藥的措施。
去年1月,我訪問日本德島大學,校長很謙虛地說:我們是三流大學,只出過一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不一定是頂尖大學,一般大學也能出大人才,這是日本教育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什么時候我們國家的重要人才不僅出在北大、清華等名校,而且出在西部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大學,那將是我國高等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表征。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