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3月1日電 題: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促內地香港高等教育雙向互補合作
中新社記者 鄭小紅 唐貴江
3月1日,即將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在深圳接受采訪,他將向大會提交建議,其中之一是針對如何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議題積極發聲。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框架下,積極推動內地和香港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雙向交流與合作。
李清泉說,高等教育交流融合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并且提出了多項任務和措施。例如“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等等。
香港回歸以來,隨著兩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互動發展,兩地高校間聯系不斷加深。近年來,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支持下,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速度明顯加快,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如以高校為主體已經設立了多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成立了粵港澳高校聯盟;兩地高校在科研合作、學術交流、相互招生、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踐教學、創新創業、師資培訓等方面,紛紛簽訂校際合作協議。
內地和香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的一個重要體現和標志性進展是:香港高校紛紛在內地設立辦學機構。目前,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辦學并快速發展外,香港科技大學在廣州、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香港理工大學在佛山、香港公開大學在肇慶、香港大學在深圳等也正在建設或籌備建設當中。
李清泉認為,從生源、產業支撐、就業市場、學科水平、師資隊伍、國際學術聲譽等多維比較看,廣東高校與香港本地高校各有優勢和不足。香港高校雖然國際化程度高,學科和科研整體水平較高,但科研成果的轉化偏弱,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受到局限。因此,兩地高等教育合作完全有雙向互補的空間,應當努力實現雙向互補的合作交流格局。
據悉,深圳大學對此已經有了初步設想,希望在“十四五”期間,面向香港需求,打造學科特色和新型智庫。包括計劃在現有基礎上,與香港高校設立有關法律碩士、社會工作、新聞傳播等跨界聯合培養項目,加大招收和培養香港學生的力度(本科生、研究生、高級研修班);鼓勵支持面向香港需求的學科方向、目錄外二級學科或學科團隊,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支持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庫發展,增強核心服務能力。
其實,深圳大學一直注重與港澳高校的合作,在2019年,深大與香港高校聯合成立“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2020年,深大聯合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組建了“粵港澳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學校還分別與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港澳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通過提供創業培訓、基金扶持、參訪交流、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等形式,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生活、創業就業。
李清泉說,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推動三地政—產—學—研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和深入合作,在深港創新科技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地建立一批不同領域、不同應用的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戰略合作平臺。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