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由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主辦,工業工程系研究生會承辦的2016全國工業工程博士生學術會議暨清華大學第471期博士生論壇在北京舉行。該會議每年舉辦一次,面向全國高校工業工程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和高年級碩士生。會議旨在加強全國各高校工業工程領域的學術交流,增強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學術能力,提高工業工程研究與教育水平,同時推動我系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探索博士生培養的新模式。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20多所全國重點高校的160多名海內外高水平專家、優秀青年學者和博士生參加了會議,出席會議的不僅有中國學生,還有近三成的留學生。會議包括開幕式、特邀高水平專家報告、分組報告、優秀學生論文競賽、留學生教學案例展示、學術分享會、青年學者交流沙龍等學術交流活動。
大會開幕式
2016年全國工業工程博士生學術論壇合影
以博士生論壇為契機,搭建院系學術平臺,強化學術交流,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此次博士生論壇,在前期我們通過籌劃,通過系研團研會宣傳平臺打造推出了“IE國獎推介”和“工業工程研究微展”兩個宣傳系列,一方面激發本院系研究生學術榜樣的力量,另一方面提前釋放在博論期間的“研途有你”研究生學術分享會的內生活力;博論期間,不僅有常規的學術分組報告,同時首次嘗試打造學術分享會,邀請一位老師和四位優秀的高年級博士生以論壇的形式與同學們面對面進行交流;后期我們還將推進以“博論”為主線的“學術追蹤”計劃,開展對院系博士生的學術進度的跟蹤和深入了解。打造立體式的學術交流、探索和激發的平臺。
“研途有你”學術分享會
強化博士生學術主體和個人能動性,培養能夠獨立進行學術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此次博論的設計、計劃和執行都是一群博士生在自發地組織和完成,大會和分組報告主持人全部由學生組成,每一個分組都是學生在組織演講、提問和回答。學生在自我的組織和交流中獲得成長,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獨立開展研究和進行學術工作的能力。同時我們針對全國重點高校的工業工程系(相關院所)研究生會自發倡議成立全國工業工程研究生學術聯合會,以學生的名義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適當的時候將全國工業工程學術會議推往全國其他高校舉辦。
緊跟博導新動向,把握博士生教育第一線。博論期間,我系十余名老師相聚會議場地,召開了博士生指導教師座談交流會,探討在學校新的科研體制下,年輕博士生指導教師數量增加的情況下,怎樣培養好博士研究生,怎樣激發博士生真正的潛力。老師們從國外博士生的培養模式談起,探討國外博士生的培養目的、培養的方式和導學關系的模式,結合國外大學的科研環境和體制,立足我系工科見長、科研中問題導向的客觀實際,探討我系對博士生培養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比如是否像美國一樣設置“老博導帶新博導”的幫扶機制等。同時老師們也召開博士生座談會,聽從學生內心的聲音,對我系課程體系、培養方式、博士生就業導向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博士生指導教師座談會
緊跟時代步伐,推進我系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國際化。工業工程系從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國際化道路,首任系主任是來自美國的工程院院士加弗爾·薩文迪。我們的研究生教育也一直立足于培養國際化的工業工程行業的學術大師和行業領導者。今年博論我們面向海外優秀的系友和國際學者發出邀約,邀請其參與我們的學術會議;首次面向我系留學生征集稿件,讓留學生和其他研究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問題,實現了留學生參與博士論壇報告零的突破;還有留學生案例展示專場,留學生就他們的實踐、實習和科研問題進行答辯和展示;組織了青年學者沙龍,讓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同時,優秀論文專場進行全英文展示、只要有留學生在場必須使用英文交流和制作設計全英文會議手冊等,這一系列細節的舉措來推動更國際化的院系學術環境。
大會上的留學生面孔
青年學者沙龍
以復合型學科之優勢推動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有用”之人才。工業工程是一個工科見長、管理和工程相結合以及應用型極強的學科和專業,這樣的一個融合性學科為我們推動學科交叉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系主任申作軍老師多次在多種場合強調學科交叉能做出很多有用有意思的研究,10日上午的開幕式上,申老師又寄語大家借此機會加強學術交流和研討,教誨同學們“做研究,要從實際出發,回歸實際,期待廣大博士生能做出實際有用的研究”。復合、交叉和實際應用不僅是工業工程學科教育的特點,今年博論上也是踐行著這樣的理念。本次全國工業工程學術會議采用大會報告和分組報告相結合的形式。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師趙曉波老師就管理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學術前沿就行了分享和匯報,李彥夫老師做了系統可靠性的相關研究報告,何方老師就利用數據驅動的方法進行電動出租車管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交流分享。分組報告按照供應鏈管理、庫存、決策、交通與物流、制造與生產、人因與人機交互和可靠性及醫療、大數據驅動的應用等主題設立相關分會場,共計13場次。一方面,博論從主題上進行了不同領域的交叉;另一方面新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和研究本身的交叉融合,比如醫療與大數據、交通與大數據、設計與心理學、運籌學與行為試驗等。
大會特邀報告
大會分組報告
作者:俞開業
攝影:俞開業、李宛珊、劉維妙
來源: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