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實習記者 劉婧婧)近日熱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里,生離死別的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惡疾如洪水猛獸,能迅速地榨干一個普通家庭的積蓄,甚至最后人財兩空。如何盡早發現惡疾,將其扼殺在萌芽中,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在昨日舉行的2018創客杭州“富春硅谷杯”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海選賽生物醫藥專場上,兩個專注于解決此類問題的項目吸引了觀眾的關注。
“現在大家一般是通過X光、B超、CT等一些影像學設備來早篩早檢體內的‘隱形炸彈’——腫瘤細胞,但是并不能滿足臨床需要。”杭州唐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慧博士說,目前常用的影像學技術只能發現1克以上的腫瘤,1克以內的腫瘤是處于長達多年無法察覺的窗口期,時間跨度在幾年到幾十年不等。
看到觀眾臉上失望的神情,周慧提高了聲音,“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分子技術對窗口期進行檢測。以前腫瘤診斷有兩種生物分子標志物,分別是基因和蛋白質,不過現在有了第三種——特異糖型。”據周慧介紹,他們開發出了全球首創的腫瘤特異糖型標識技術,比照當前廣泛使用的蛋白質標志物,腫瘤特異糖型作為基因、蛋白質和體內微觀環境相互作用而成的最終端產物,能夠更精準更靈敏更特異地反應腫瘤細胞的存在,從而更好地滿足當前臨床對于創新型腫瘤早篩早檢技術的極大需求。
周慧說,目前開發的TJ01(卵巢癌)和TJ02(乳腺癌)這兩個產品,除可用于臨床診斷之外,還可用于患癌人群的日常監控和普通人群的體檢篩查。據測算該兩款產品上市兩三年內,全國檢測量可達3000萬例,銷售額可達20億元人民幣。
此時評委席上傳來了質疑聲,“你們是否擁有自有的腫瘤大數據平臺?因為我們都知道沒有通用檢測癌癥的方法,所以如果你們想走得更遠,就不能脫離數據的建立。”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周慧,他說以后會往這個方面研究。
隨后上臺參加路演的欒春燕博士信心滿滿地表示,她所從事的杭州匯健科技有限公司擁有腫瘤大樣本數據庫,目前已積累200余例,目標是1年內達到1000例,三年內達到10000例的樣本庫,為高質量產品開發提供數據庫支持。“當然這個數據庫只是我們腫瘤檢測項目的其中一部分。我們的項目是以腫瘤代謝特異性肽譜作為新型生物標志物,構建了以專利納米質譜芯片為主體,腫瘤數據庫及AI輔助分析為兩翼的新型液體活檢技術平臺。”欒春燕說。
據欒春燕介紹,他們這個液體活檢平臺型技術的優勢明顯。首先是價格低廉,批量生產后單人份檢測成本不高于10元,不過質量還是很靠譜的,準確性高達90%以上,經200多個樣本反復檢測多輪,結果均一致。而且因為檢測靈敏度高,只需要10μL的樣本需求,不會對受檢人造成身體創傷,在10-30分鐘后就可拿到檢測報告。
經過兩位博士的同臺“競技”,后者相比之下更勝一籌,在本場海選賽中獲勝,和女舒藏紅花系列產品一起成功入圍了大賽復賽。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