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總局,總局表示我們目前沒有法規規定論文服務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談起論文造假的產業鏈十分無奈。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中國論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協、基金委都進行了調查,并對當事科研人員進行了處理。對科研人員而言,一次學術不端行為就可能意味著學術生涯的終結。而那些協助科研人員造假的幫兇,卻在屢屢東窗事發的論文造假中,安然度日。
“你現在上網搜那家論文造假公司,它還在招聘。”林惠民無奈地笑了笑,“它在全國各地,哈爾濱、青島等地,到處都有分公司,有的搞另外一個名義登記一個公司,我們對它沒有任何辦法。”
據林惠民介紹,很多論文撤稿的原因都是同行評議造假,而這類論文造假公司通過偽造同行評議專家的郵箱,讓雜志同行評議的申請發到了這家公司登記的郵箱中,并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幫助”相關論文登上某些期刊的版面,并從中牟利。
“很多國外不是很好的期刊,會同意投稿的時候列幾個推薦的審稿人,而期刊真的會去找你推薦的人。”林惠民說,“那些推薦的審稿人名字、單位都沒問題,但郵箱地址是偽造的,結果評審請求就送到這家公司這兒。”
林惠民告訴記者,這類公司名義上寫修改論文,一個單詞1塊錢左右,一篇文章5000字,則收取5000元修改費用。“但你有論文,讓它改一改他幫你讓期刊接收,就收幾萬塊錢,甚至你什么都沒有,它也可以幫你寫文章,他有自己的數據庫收集了很多資料,這就更貴了。”林惠民說。
事實上,這樣的荒唐事還有很多。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曉紅告訴記者,前幾年還曾出現過論文合成軟件。“你想要什么方面的論文,輸入幾個關鍵詞,就能編出來,看起來語言、結構都不會有錯,實際就是一個產業鏈。”蔡曉紅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黃力也告訴記者,美國有一個打假網站,曾在巴西某生物科學領域的期刊中發現,該期刊同一期文章中,5篇不同作者的文章竟然用了同一張實驗結果圖。
“經過調查,就是一條利益鏈。”黃力說,遺憾的是,那本雜志發表的文章,大概有70%來自于中國,而其中大部分來自于醫生。
正是國內科研人員迫切發論文的現實需求,成為論文造假產業鏈這顆毒瘤恣意生長的“營養源”。遏制這顆“毒瘤”的生長,自然需要科研人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碰觸學術不端的紅線,但也應當反思,出現這樣的造假產業鏈,我國的科研體制是不是出了問題?
蔡曉紅直言,“這就是現在過分追求SCI論文數量的副作用。”她表示,在我國科學研究到了從量到質的飛躍階段,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不能再唯SCI論文論事,不然國外為了迎合國內學者發論文的需求,還是會出現這樣的造假產業鏈,“根兒上還是要從體制機制方面改革”。
不過,當下林惠民更關注的是,如何把論文造假的產業鏈納入監管范圍,斬斷這一論文造假鏈條中的關鍵環節。
“都說這是不能做的事,但就是沒人管,屬于管理上的一個盲點。”林惠民說,科技界有很強烈的呼聲,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作者都處理了,但論文造假公司卻“沒辦法處理”,“照樣做他的事”。“我希望工商管理總局會同相關部門,對科技論文服務中介拿出一個管理辦法。”林惠民最后強調。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